"战斧"援乌最后48小时,俄罗斯警告特朗普,还顺便给中国提了个醒?美俄"核冲突"或一触即发
2025 年 10 月 15 日,距离特朗普与泽连斯基在白宫的关键会晤只剩 48 小时,全球目光都锁定在这场决定 "战斧" 巡航导弹是否援乌的谈判上。据环球网报道,两人此次会面的核心议题就是敲定 "战斧" 供应细节,这意味着这款射程能覆盖莫斯科、核常兼备的武器,很可能在几天内正式进入乌克兰战场。
就在美方紧锣密鼓推进谈判时,俄罗斯的反制声音也骤然升级。10 月 13 日,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抛出一句足以让白宫心惊的警告:"所有人都会遭殃,尤其是特朗普本人"。这话绝非空泛的威胁,背后藏着对 "战斧" 武器属性的精准拿捏 -- 这款导弹的常规弹头与核弹头版本外观完全一致,飞行中根本无法通过侦测设备区分。梅德韦杰夫的逻辑很明确:一旦乌克兰用 "战斧" 袭击俄罗斯,俄方没法判断发射者是乌方还是背后的美国,更没法确认飞来的是常规弹头还是当量可达 15 万吨 TNT 的 W80 核弹头。在这种不确定性下,俄罗斯只能按最坏的 "核袭击" 场景应对,这就把局部冲突直接推到了核对抗的边缘。
要知道 "战斧" 可不是普通武器,美军曾在伊拉克、叙利亚战场用它打出 "闪电首击",而潜射版 "战斧" 更具威慑力 -- 四艘改装后的 "俄亥俄" 级战略核潜艇,一次就能携带 616 枚核常兼备的 "战斧",这种力量足以改写地区军事平衡。但特朗普原本的算盘不是引发核冲突,而是想用 "战斧" 的威慑力逼迫普京停火,尽快结束这场消耗战。可梅德韦杰夫的警告直接戳破了这个算盘:现在美国成了核风险的最大承担者,要么放弃计划被骂 "对俄软弱",要么硬着头皮供应却要面对核反击风险,甚至可能因为限制乌方使用、向俄方通报导弹信息而沦为国际笑柄,特朗普陷入了典型的两难境地。
俄罗斯之所以对 "战斧" 如此警惕,核心是怕这款武器击中自己的 "软肋"-- 能源设施。数据显示,俄罗斯石油出口收入占全国预算的 40%,约 1530 亿美元,近期乌克兰用无人机已经多次袭击俄能源目标:克里米亚的费奥多西亚码头一把火烧掉 25 万吨燃料,乌法炼油厂一个月内三次起火,直接导致俄每日 110 万桶炼油产能停产,占总产能的 17%。而 "战斧" 的威力和突防能力远胜无人机,一旦投入使用,俄能源设施将面临毁灭性打击。但俄罗斯也早有后手,除了核反击威慑,还通过与古巴签署全面战略协作条约布局 -- 俄方可以向古巴提供类似 "战斧" 的武器,在美国 "南大门" 形成反制,用 "威胁对冲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