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没必要造核动力航母。
理由听起来挺"替我们着想":平时是个好东西,能跑得远、威慑力大,可一打仗就一堆麻烦,不但造价高,维修还慢。
话说得有鼻子有眼,可奇怪的是,这话从全球核动力航母最多、还在不断建新舰的美国人口里说出来,总让人觉得味道不对。
真要是战时全是缺点,他们自己怎么还舍不得放下呢?
从"航母没用"到"核航母缺点多"
三四十年前,我们对航母两个字还是有点陌生的。
那时候,国内的海军装备还停留在巡逻艇、驱逐舰的阶段,别说去远洋,连在南海长时间活动都得精打细算。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一些媒体反复渲染一个说法:中国没必要发展航母,未来是导弹与核武器的时代,花大力气造大船是浪费钱。
然而,等到"瓦良格"号拖回大连改造、2012年正式以"辽宁舰"的名字服役,这些声音就变了。
有媒体分析开始说,中国造常规航母就是练手,缺乏全球投送能力,不会对国际格局造成大影响。
当山东舰2019年加入战斗序列,福建舰2022年下水并装上电磁弹射之后,这种论调又升级成了"核航母弊大于利"。
这套话术的逻辑实际很简单:中国航母越进步,批评的方向就越换。
目的就是希望在中国往更高层台阶爬的关键节点,制造犹豫和分心。
为什么强国都想要核动力航母
不管怎么说,核动力航母的确是海军领域的"天花板"级装备。
它的推进系统来自舰载核反应堆,几乎不需要频繁加燃油,可以连续在海上部署半年甚至更长。
对美军来说,这意味着可以从本土一直开到波斯湾、地中海,中途只是补给食品和弹药,几乎不用考虑动力问题。
再看法国唯一的一艘核航母"戴高乐"号,服役以来多次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巡航,哪怕远离本土几千公里也能长期保持战斗力。
这种跨洋级的自持力,是常规动力航母望尘莫及的。
除了续航,核动力航母还有个极大的卖点"电力充足"。
现代航母上的电磁弹射器、相控阵雷达、未来可能部署的电磁炮和高能激光,都需要庞大的供电能力。
常规动力燃机可以提供电力,但在全舰高强度作业时可能捉襟见肘,而核反应堆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
在甲板上,这意味着舰载机每天的出动架次更多、节奏更稳。
对于没有遍布全球军事基地的中国来说,核动力航母的远洋部署优势显而易见。
如果常规动力航母要去非洲东岸执行任务,后面必须有一整套油弹补给舰队跟着,但换成核动力,后勤压力直接减半。
战时缺点,真有那么可怕?
美方这次的"劝告"里强调的,一个是战时可能被击沉引发核污染,另一个是维修维护耗时长、成本高。
听起来有点吓人,但拿数据和历史记录去推敲,又是另一回事。
先说核污染风险。
其实核反应堆不是脆弱的玻璃瓶,它有多层防护结构,设计之初就要承受战斗状况下的冲击和撞击。
几十年来,美军的11艘尼米兹级、现在的福特级在全球跑,经历过海上碰撞、台风、舰载机坠毁等事故,没有一起导致反应堆核泄漏。
即使冷战时期苏联海军的几次核潜艇事故,也多是因为冷却系统损坏而非直接战斗击穿。
现代核动力舰船的安全系数,比想象的大得多。
至于大修时间长,这确实是事实,比如尼米兹级每隔25年左右要"换堆",也就是更换核燃料和部分反应堆组件,整个过程可能花上3-4年。
但考虑到舰艇服役期通常超过40年,这样的换堆次数有限。
如果在设计上提升燃料浓缩度、优化堆芯,完全有可能做到全寿命周期不换堆。
为什么美国自己不嫌弃
最能反驳"战时全是缺点"的证据,其实就是美国自己的选择。
在预算拮据、造价一度突破天价的时候,美国并没有停下核航母项目,反而用福特级替代老化的尼米兹级。
按照美国海军的计划,到本世纪中期,他们依然会保持10艘左右的核动力航母,继续全球巡航。
如果真像他们说的那样,核航母一打仗就风险巨大、花钱很多不划算,那为什么自己一艘都不退役处理掉,还在造新的?
更别提法国经济体量远不如美国,也要倾力维护"戴高乐"号的战备状态。
事实胜于雄辩,这些国家的真实态度,是嘴上劝别人别造,自己却离不开。
中国的现实盘算
对我国来说,关键不是要不要核航母,而是何时、以什么节奏推进。
造航母不是造渔船,涉及的产业链、人才储备、试验验证都得打牢。
过去十二年,我国海军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滑跃起飞到电磁弹射的跨越,这在世界造舰史上是相当罕见的速度。
与此同时,我国的造船能力已经世界第一,无论是商船吨位还是军舰建造速度。
常规动力航母在这套系统里已经可以形成批量生产,能在短时间内扩大数量,快速补足空缺。
核航母虽然昂贵,却能显著拓展活动范围。
我国在海外常设的综合保障基地还只有吉布提一个,要长期维护印度洋、南太平洋的航道安全,常规航母显然吃力。
这正是核动力平台的机会所在。
技术与成本瓶颈,能破
核动力航母的技术难点,外界常提的是核反应堆安全设计、燃料丰度、及全寿命周期处理。
我国在核潜艇上已经拥有成熟的小型化反应堆方案,在核材料处理、安全壳设计、辐射防护方面积累了数十年的科研成果。
扩大到航母用的功率等级,在工程上并不存在不可跨越的鸿沟。
成本高的问题,从根子上就和量产规模有关。
在美国,单艘福特级的造价超过130亿美元,部分原因是劳动力成本与分包体系庞杂。
我国的造船体系高度集中、生产效率高,理论上可以在相对可控的预算内完成首舰。
至于退役拆解的麻烦,美国企业号拆了十年还没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环评程序极其严格、环保组织约束强,以及拆解厂有限。
但换成有更灵活执行力的体制,问题会简单很多。
对外释怀,对内稳进
美国担心我国发展核航母,不仅因为这会削弱它在西太平洋的投送优势,还可能在印度洋、南太等更远的海域遇到直接竞争。
核航母意味着我国的海上力量投影能越过"第一岛链-第二岛链"的限制,带来战略上的深度变化。
但我国的出发点,跟美国的全球霸权逻辑不同。
我们建设强大海军,是为了维护自身的贸易通道、能源安全和海外利益。
例如从波斯湾到东南亚的石油航线,从非洲东部到中国的矿产通道,这些都攸关经济命脉。
尤其是核动力航母,在这种战略保障中是不可替代的角色。
因此,我们在核航母这件事上,会更注重时机。
快速增加常规动力航母的数量,保证在周边海域和近远海都能形成持续存在,是当前优先任务。
核航母研发与技术攻关则稳步推进,做到一旦下水,就能直接纳入成熟的编队体系中。
驶向深蓝,底气来自哪里
如果未来,中国第一艘核动力航母真的现身,那将是几十年工业积累、科技突破和战略定力的结果。
那时,再听到有人喊"战时全是缺点",恐怕只能当作背景噪音。
毕竟,这条路美国、法国都自己走过,他们比谁都清楚其中的价值。
国际舆论场上的那些"善意建议",只是希望我国不要太快抵达同样的高度。
一艘核动力航母,不只是钢铁和反应堆的组合,它背后是国家在海洋权益上的话语权,是一条能从渤海湾直抵大西洋的航道信心。
只有真正驶向深蓝,才会体会到海的那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