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通完视频电话后,美财长第一时间通告全球:双方见面时间已定好,关系已"降温"!
据环球时报报道,北京时间10月18日上午,中美经贸高级别视频通话如期举行。中方牵头人、国务院副总理与美方财政部长贝森特、贸易代表格里尔的这场对话,被外界视作两国关系的重要风向标。通话结束后,贝森特几乎立刻向全球通告,下周将在马来西亚与中方举行面对面会谈,还首次用"降温"一词定义当前的中美关系。
双方官方通稿口径高度一致,都提到会谈是"坦诚、深入、建设性"的,且已达成"尽快举行新一轮经贸磋商"的共识。耐人寻味的是这场通话的时间安排--北京时间上午对应的是美国深夜,贝森特团队愿意配合中方节奏熬夜沟通,这种姿态在以往并不常见。更值得玩味的是美方的态度反转,通话前三天贝森特还公开指责中方谈判代表"缺乏尊重",称其言论"具有煽动性",短短几日就切换到"寻求降温"的频道。
这场对话的背景充满张力。10月9日中方实施的稀土出口管制新规,成了撬动局势的关键支点。美国地质调查局2024年数据显示,其90%以上的稀土需求依赖进口,其中70%来自中国,而高纯度稀土氧化物精炼领域中国市场份额更是高达92%。稀土可不是普通矿产,F-35隐身战机的AN/APG-81雷达每台要消耗40公斤稀土,"哥伦比亚"级核潜艇推进系统单艘用量达数吨,"战斧"导弹的制导组件更离不开它。美国国防工业协会的预警很直接:美军现有稀土储备仅能支撑11个月高端武器生产,供应中断可能导致F-35生产线停工。
资本市场早已给出反应。中方新规出台当天,美股军工板块遭遇重创,洛克希德·马丁、雷神技术市值单日蒸发超300亿美元,美股大盘全天缩水约2万亿美元。通用、特斯拉等企业也开始紧急评估稀土储备,调整生产计划。这种压力直接传导到政坛,才有了10月17日特朗普的改口--这位曾威胁加征三位数关税的总统,突然承认对华高关税"从长远看难以持续"。
关税牌的失灵让美方更显被动。美国零售商协会的数据摆在那里,加征关税让美国消费者每年多支出930美元,中小企业倒闭数量持续增加。农业领域的麻烦同样棘手,中国减少美国大豆进口后,农业州的销售难题成了特朗普必须应对的政治压力。正是这些现实困境,推着贝森特团队主动寻求对话,甚至抛出"延长部分商品关税豁免换稀土管制取消"的方案,这种"以关税换资源"的逻辑,暴露了其筹码匮乏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