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壹刀:西方内部出了“叛徒”?欧美媒体连续猛批

2022-01-25 09:51  环球

“背离西方阵营”“置身事外”“袖手旁观”,甚至“破坏团结”“鼓励普京”……

这是最近几天美欧媒体有关乌克兰危机的报道中,频繁出现的一些词汇。

它们的描述对象,都是德国。

是的,你没看错,德国成了“叛徒”。这当然与其海军司令舍恩巴赫上演的那个插曲有关。

克里米亚“永远不会回归乌克兰”,西方对俄计划破坏乌克兰稳定的指控是“无稽之谈”,西方应该给予普京“尊重”,这位德国海军中将的表态不仅直接激怒乌克兰,也在美欧舆论场上引起轩然大波。

但光是一个插曲,还不足以让德国陷入这种舆论窘境。

拒绝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在“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上“态度暧昧”,也都成了德国与美国对俄强硬派渐行渐远的“罪证”。

有媒体甚至挖出德国新政府亲俄的“历史根源”:

前总理勃兰特 1970 年代曾发起与莫斯科和解的“东方政治”。一家德媒说,对执政联盟最大政党社民党的许多官员来说,“俄罗斯这个词,激活了一种怀旧情绪”。

因为对俄温和而备受指责,柏林过去也曾遭遇过。

但默克尔离任后,德国所处的大小环境都在变化。尤其话语权和影响力方面的落差,都将影响德国未来应对这种批评的心态和动作。

最近几天,德国成为不少西方舆论口中的“叛徒”。

德国海军司令舍恩巴赫祸从口出,即使他以辞职试图控制负面影响,但依然在西方掀起最新一波对德指责的波澜。

上周五,舍恩巴赫访问印度时,在一场与印度军方智库的闭门会议上,他一时忘形,说了一些极不符合西方“政治正确”的言论。

相关视频曝光,有图有真相,舍恩巴赫无力辩驳。

最受指摘的一个说法是,普京“应该得到尊重”。

这位海军司令说,“给予普京这种尊重几乎不需要任何成本,这很容易,而且可能是他应得的”。他认为,为与中国对抗,印度和德国需要俄罗斯,“在俄罗斯处于平等地位的情况下,可以反过来约束中国”。

在推特上广泛流传的这段视频中,舍恩巴赫还谈及克里米亚。

他将西方担心的“俄罗斯军队入侵乌克兰”称为“无稽之谈”,认为“克里米亚永远不会再回到乌克兰”“乌克兰不符合北约成员国的标准”。

舍恩巴赫的这番言论,引起巨大争议。

他随即被召回德国,要求做出解释。

德国国防部也迅速撇清:舍恩巴赫的言论,不管是内容还是具体措辞,都不代表德国政府立场。

最愤怒的,当属乌克兰。

舍恩巴赫辞职后,乌克兰驻德国大使梅尔尼克表示,这还不够。他的发言留下“一个烂摊子”,“(令人)极大质疑德国的国际信誉和可靠性”。

梅尔尼克的话说得很重,“乌克兰人不由得想起纳粹占领时期的恐怖,当时乌克兰人被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视为次等人”。

乌克兰外交部长库列巴则直接指控,德国形同“鼓励”普京攻击乌克兰。

如果说,这是柏林本可避免的一段插曲,那么,围绕是否允许向乌克兰出口武器一事上,德国的暧昧立场更是一览无遗。

德国国防部长兰布雷希特22日重申,柏林暂时排除了向乌克兰提供武器的可能性。德国总理朔尔茨在2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德国对武器出口有一个长期的“非常明确的立场”:“近年来,德国不支持出口致命性武器”。

因此,德国拒绝允许爱沙尼亚等国向乌克兰出口德制武器。

相比之下,美国不仅对第三国出口美制武器大开绿灯,还不吝直接提供武器。

就在23日,乌克兰国防部长列兹尼科夫称,美国向乌克兰提供的第二批超80吨武器已经抵达基辅。仅仅两天前,美国刚向乌克兰提供了第一批超90吨的“致命武器”。

英国也已经决定向乌克兰提供一批“轻型防御性反装甲武器系统”。

德国方面的解释是,他们担心这样做可能让局势更加紧张,谈判更加困难。《华尔街日报》却认为,这是因为德国在天然气问题过于依赖俄罗斯。据欧盟统计局数据,德国一半以上的天然气从俄罗斯进口。

所以,即使柏林口里说着“我们站在基辅一边”,基辅仍然相当不满。

还是乌克兰外长库列巴,他22日谴责德国拒绝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希望柏林停止“破坏团结”和“鼓励普京”。

其他一些北约国家也觉得德国对俄态度过于暧昧。

拉脱维亚外交部长林克维奇斯在推特上引用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的名言嘲讽道:“边境上的征服者不会被雄辩所阻挡。”

再往前倒,“北溪-2”更是扎在德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之间的一根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