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飞龙:这场全球民主大辩论,是人民民主与霸权民主之争(8)

2021-12-13 08:00     观察者网

外交部发言人对美国民主进行驳斥,并指出:中国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来源:新华视频

从美国民主史来看,美国是依靠民主增进霸权,又通过霸权传播民主,将民主标准化和单一化,并形成了挑战美国民主就是挑战美国霸权的思维定势。美国霸权对民主观念的依赖已经无可辩解和分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美国从中国民主话语的自信表达和实践中看出的不是“民主”在不同文化和体制下的差异性成长,不是催生一种民主生态多样化的道德喜悦,而是对中国民主“霸权化”前景和挑战性的深刻恐惧。

美国的民主逻辑就是霸权思维的一部分,即民主只有美国标准,中国可以崛起,但不能夺用“民主”的神主牌,否则美国失去的就不是具体的霸权利益,而是美国文化的根本自信与魅力。美国深刻意识到了“民主”、“霸权”与“文化领导权”的内在关联和一致性。美国不会承认中国民主的资格和存在性,美国只能接受中国对美国霸权的承认。至少在目前的实力对比下,这是美国国家性格的主导元素。

除了以“霸权”认知和捍卫“民主”之外,美国对中国民主的歧视性和误解,还来自文化差异和文明冲突层面。中国民主模式是“两个结合”的特定产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民主的规范性来自于三个层面:其一,马克思主义的全体人自由观和共同体伦理;其二,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的具体民主实践;其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一统、民本主义、民生主义、天下大同等关于民主与和谐秩序的文明智慧。

不能平等尊重中国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形态,不能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具体民主实践及其制度体系加以“同情的理解”和“温情与敬意”,造成了美国对中国民主规范基础和制度演变方向的严重低估、错判和错误认知。美国应当借此大辩论机遇重新认知中国民主和中国文化,特别是对中国民主具有领导作用的中国共产党,如此才能寻找到与中国民主相互理解和平等沟通的必要知识接口和话语框架。

面向未来:民主的理性竞争与知行合一

中美民主的全球大辩论,从理论路数上看,有“卢梭主义”和“联邦党人主义”的思想史身影,又叠加了中美两国各自复杂的历史、文明与制度经验的特色,其理论内涵和论辩性实际上是非常丰富的,甚至可以为人类民主理论发展和制度更新作出探索和贡献。只是这种民主论辩夹杂了霸权维护和国家利益斗争,使得理论的冷静内涵和规范理路无法完整呈现和有机互动。这种政治大辩论的特色在于:辩论很热闹,辩论也很寂寞。

这次全球民主大辩论,“意气”盛,“看客”多,是21世纪全球秩序“东升西降”的一个分水岭事件。无论辩论如何怒气冲天,尘土飞扬,甚至血雨腥风,对美国民主而言只是“霸权保卫战”,形式上是攻,实质上是守;而对中国民主而言,则属于严格的“身份正名战”,形式上是守,实质上是攻。从此,“中国民主”的自我意识在美国激发和挑战下开始逐渐自觉和清醒,并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所有国家和所有人理解中国文化、中国制度和中国未来影响力的一个合法存在的有效概念。美国主观上否定中国的民主资格,但客观上与中国民主“打擂台”而确证了中国民主的存在性及其世界地位。这是拜登“民主峰会”的意外结果。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