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外交历史沿革 明朝外交朝贡制度(5)

2024-02-26 17:02     360kuai

会同馆是明朝专门接待朝贡人员住宿的大规模驿馆,朝鲜贡使来朝一般居住在会同馆的南馆。会同馆全面负责来朝贡使的饮食起居,馆内设施齐全,有专门为贡使服务的馆夫,还配有专门的医生。除了接待朝贡人员,会同馆还负责贡物的存放与存养,并按其种类的不同,拿出具体的处理办法。《明会典》中关于朝贡通例的记载十分详细,与朝鲜进贡有关的规定如下:"凡蕃国及四夷土官,或三年一朝,或每年朝贡者,所贡之物,会同馆呈报到部,主客部官赴馆点检见数,遇有表笺,移付仪部。其方物,分豁进贡上位若干,殿下若干,开写奏本,发落人夫馆领。先具手本,关领内府勘合,依数填写及开报门单,于次日早朝照进内府,或于奉天门,或奉天殿丹陛,或华盖殿及文华殿前陈设。本部正官奏启进纳。若遇庆贺圣节、正旦,即以数目具本奏闻。物候至日,通进内府陈设交收。"进贡的马、骡到达会同馆,"即令典牧所差医兽辨验儿骒骟及毛色齿岁明白,备写手本交收,及令本官放支草料喂养,仍拨人夫管领。至期内进府,行列于丹墀东,伺候御前牵过,同手本交付御马监官收领"。进贡的虎豹禽鸟之类到达会同馆,"就令畜养之人喂养,具数奏闻送所司收领。至期进内府丹墀内陈设"。进贡的金银器皿、珍宝、缎匹之类,必须和进献之人共同查验,然后"具写奏本,仍以器皿装盛或黄袱封裹,分拨管夫一同贡献之人收馆。先期一日关填勘合,开报门单,次日早朝,进内府,于殿前丹陛等处陈设,一一交付常随内使收受"。至于大宗的香料、药材等由当地的地方官验收,一小部分解送京师,其余的就地给价收买或进行贸易,不再经过会同馆中转。

四夷馆和鸿胪寺也是与朝贡制度有关的管理机构。四夷馆是中国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翻译机构,在以前的朝代虽然都有从事翻译的官职,但建立专门的机构,是从明朝开始的。

提督四夷馆设少卿一人,属正四品,掌管译书之事。成立于永乐五年(1407),负责外国朝贡使臣的翻译工作,四夷馆的官员有译字生和通事,通事最初隶属于通政使司,主要工作是通译语言文字。四夷馆初设之时,隶属翰林院,选国子监生学习翻译之事。从宣德元年(1426)开始,扩大了招选的范围,官民子弟亦可入选,然后委派官员授课,稽考课程。弘治七年(1494)为加强四夷馆的权力,增设太常寺卿、少卿各一员为提督,隶属太常寺。嘉靖年间裁减官员,四夷馆只留少卿一人。四夷馆的译字生,在明朝初年十分受重视,"与考者,与乡、会试额科甲一体出身。后止为杂流。其在馆者,升转皆在鸿胪寺"。

鸿胪寺掌管"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凡国家大典礼:郊庙、祭祀、朝会、宴飨、经筵、册封、进历、进春、传制、奏捷,各供其事。外吏朝觐,诸蕃入贡,与夫百官使臣之复命、谢恩,若见若辞者,并鸿胪引奏。岁正旦、上元、重午、重九、长至赐缎、赐宴,四月赐字扇、寿缕,十一月赐戴暖耳,陪祀毕,颁胙赐,皆赞百官行礼。司仪典陈设、引奏,外吏来朝,必先演仪于寺。司宾典外国朝贡之使,辨其等而教其拜跪仪节。鸣赞典赞仪礼。凡内赞、通赞、对赞、接赞、传赞咸职之。序班典侍班、齐班、纠仪及传赞。"职官三在明朝的朝贡活动中,鸿胪寺的主要职责是导引朝贡使臣履行朝贡礼仪。明朝对部门的职责规定比较严格,嘉靖十二年(1533)十一月,礼部提出"朝鲜国岁贡方物,例皆咨部奏进,则本国咨文正系送部文字。不知起自何时,混投鸿胪寺,寺臣辄与封进。愿以内府送部,殊乖体统。自后进贡咨文,宜先送本部"。朝鲜的进贡文件送错了部门,要及时纠正过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明朝出使官员的管理与选任,也是朝贡制度的内容之一。明朝的行人司就是这样的机构,它的职责是"专捧节、奉使之事。凡颁行诏敕,册封宗室,抚谕诸蕃,征聘贤才,与夫赏赐、慰问、赈济、军旅、祭祀,咸叙差焉。"行人司初设于洪武十三年(1 380),属官有行人,正九品,左、右行人,从九品。不久,将行人改为司正,左、右行人改为左、右司副,更设行人345人。洪武二十七年(1394)将行人司由九品衙门升为七品衙门,"以所任行人多孝廉人材,奉使率不称职",于是设定行人司的官员数额为40员,司正一人,正七品,左、右司副各一人,从七品,下属行人37人,正八品,而且全部要求是进士出身。"非奉旨,不得擅遣,行人之职始重。"建文年间,行人司一度被罢,其行人隶属鸿胪寺,永乐时期又将其恢复。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