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项臣虏:在羞辱中高调求死,故地彻底沦陷后失去价值
李煜有着帝王的高傲,也有着文人的敏感,"一旦归为臣虏"的屈辱原本是难以忍受的。金陵城破,他"欲自杀",但千古艰难唯一死。面对着"左右泣涕固谏",他终究未能殉社稷,只能去过"沈腰潘鬓销磨"的臣虏生活。
投降前后,李煜的两项作为,展现了他既是帝王又是文人的特色。其一,他焚毁了父亲李璟和自己数十年珍藏的图书字画。"元宗(李璟)后主(李煜)皆妙于笔札,好求古迹,宫中图籍万卷,钟王墨迹至多。"城破之际,李煜嘱咐妃子黄氏,"此皆吾宝惜,城若不守,而可焚之,无使散逸。"黄氏在城破时遵旨行事,大量珍本书画被付之一炬。这可算中国文化史上一大惨案,足可与梁元帝焚书相比。帝王的宝惜与常人不同,有极强的独占欲,自己既不可得,便不如毁掉,即使如李煜这般文人气极重的帝王也未能例外。
其二,宋军统帅曹彬优待俘虏,在押送李煜北上之前,允许他"运宫中珍宝金帛,唯意所取",作为他日后的生活所需。而李煜"方以亡国忧愤,无意于蓄财,所取不多,故比诸降王独贫"。国破家亡,连最宝惜的书画都焚毁了,自己已经是一具行尸走肉,要更多的钱物还有何用?无意蓄财的李煜此时展现的是自己作为文人的一面。
被押解到北宋都城后,李煜遭到了一系列羞辱,被封为"违命侯",在宴饮时,被宋太祖耻笑为"好一个翰林学士"。待到宋太宗即位,更是经常将李煜的妻子小周后召入宫中,"每入辄数日而出"。这样的屈辱之下,李煜除了将一腔悲愤化为一篇篇千古名篇之外,也时刻保持着强项,种种作为只为了一个目的:求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