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伊文:在大变局中的固守僵化观念的危机(2)

2021-10-30 09:00  观察者网

在模式识别的过程中,人会对模式产生真实的感觉,认为这些模式确实存在于现实之中。这些模式化的信息经过大脑的处理,会在人脑中构建出一个“内在现实模式”(internal model of reality),这是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人自己认为的现实,人相信这个“内构现实”就是客观现实。

如果这个“内构现实”非常接近客观现实,它可以帮助人们应对现实中的问题,有助于人类的生存发展。但是,如果“内构现实”远离客观现实,那么它不仅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还会将人导入歧途,跌入陷阱。

譬如化学中的“燃素说”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17世纪时,人们认为燃烧的火是由细小活跃的微粒“燃素”构成的。但这种“内构现实”不符合现实,人们被导入歧途,忽视燃烧时空气成分的变化,无法解释金属燃烧后重量增加的现实。在这样的陷阱中,人无法用燃烧理论来指导有关燃烧的生产活动,改善人类的生活。

要想避免陷阱,需要对头脑中形成的自认为现实的“内构现实”进行“现实测试”(reality test),以便否定“不现实的认识”,从而构建更接近现实的“内构现实”。诺韦拉指出,否定头脑中的“不现实的认识”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他从神经学、心理学、生存适应进化等多种角度展现了“不容易”的原因。

形成“内构现实”的大脑活动主要是在新皮质(neocortex)的额叶(frontal lobe)部分进行的。新皮质是生物从低等向高等进化过程中最晚出现的大脑皮质,额叶更是智力进化的高级活动领域。理性思维是在这里进行的,它也负责调控更原始的情绪管理中心“杏仁核”等结构。

这里只是谈到额叶功能的几个方面,整个的图景更为复杂,图片来源:Handbook of Clinical Neurology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情绪有更加古老久远的历史,是更为原始的脑活动,有更强大的影响力和更高的效率。这种高效率很多时候可以产生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结果。譬如,人在遇到危险时会产生“害怕”情绪,使人能够立刻快速采取行动,逃避危险。

在狩猎时代,快速逃避猛兽能够大大提高生存的机会。当看到丛林中草木异常晃动,害怕里面藏着老虎的情绪会使人立刻逃跑,而那些缺少害怕情绪、理性思考是否真有老虎的人,则不会立刻逃跑。如果里面真是藏着老虎,受情绪驱动的人得以逃跑生存,而受理性驱动的人则很可能丧生。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时代,能在情绪驱动下快速逃跑的人获得了更大的生存机会,他们的行为,他们的基因,通过“适者生存”的规律,深深影响着后来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