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军的落幕泾源之变与河北四镇风波上篇(3)

2022-09-11 09:39     360kuai

于是又改崔宁兼京畿观察使、灵州大都督、单于镇北大都护、朔方节度、鄜坊丹延州都团练观察等使,调去西北夏州,但毗邻有杜希全在灵州,王翃在振武军(为西北边地重要驻军,德宗后期有范希朝任振武军节度使长达十多年,德宗末年才回京师成为顺宗继位二王八司马意图用来接管神策军),李建徽在鄜州,另外戴休颜、杜从政、吕希倩等属下也都是杨炎安排,希望随时找茬。结果崔宁到夏州与吕希倩招抚党项甚众,又立下功劳。杨炎非常恼火,更加嫉恨崔宁。

杨炎的确是一个小人,但他却有很重要的历史贡献。都知道唐朝中期最大的一个转折,甚至是整个中华历史上一次关键的赋税变革就是两税制取代了南北朝以来的租庸调制。杨炎是僚属吏员出身,以善于实干著称。早年事迹并不多,史书只提到他曾非常夸张的多次拒绝各种征召,连兵马副元帅李光弼的面子都不给,朝廷征召也拒绝,返回家乡去侍奉父母。

直到代宗永泰二年(大历元年 766),入蜀充当杜鸿渐(玄宗时短暂为相的杜暹侄儿,因拥戴肃宗登位提为宰相,代宗继位任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因吐蕃袭扰风波,杜鸿渐搞不定,推荐崔旰为留后,自己入朝领门下侍郎职务,但参知政事,仍有宰相待遇,三年后病故,年六十一)的幕府判官。杨炎的名声通过杜鸿渐推波助澜,由"检校尚书兵部郎中、山南副元帅判官"改任礼部郎中、知制诰,后升中书舍人,与常衮同掌诏敕的撰写,二人文笔受到赞许,并称为"常杨"。

当时杨炎撰写李光弼父亲《李楷洛碑》传颂一时,太子李适命人拓印后钉在墙壁上欣赏。又得到风头无两的元载提携,据《新唐书》表示,杨炎是元载的同乡,似乎有亲戚关系(有说法为元载的外甥 ),所以受到提携。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