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火电厂(资料图/国资委官网)
观察者网:据悉哥伦比亚的环评(环境影响评价)非常严格,比如砍一棵树,都要给鸟窝编号备案等等。你们项目在建设、运营时遇到过哪些环保要求?是如何改建达标的?
林一:项目建设期间主要碰到项目征地时,需要对项目区域内的树木、动物进行“搬家”;项目运营期间,对电厂烟囱排放的尾气、机组运行排放的废水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在线监测,以达到合同规定标准。
关于你说的砍树、给鸟窝编号备案,我们也遇到过。项目聘请哥伦比亚当地动物保护学工程师,严格执行合同约定的环保标准,必须确保电站上下游水系、动植物在工程完工后不发生根本性变化。
在砍伐树木时,所有鸟窝都要编号备案。专业人员将鸟窝迁至项目围墙外的树林后,还要跟踪观测小鸟及鸟蛋的情况。已孵化雏鸟的窝,鸟在一定区域内都有“定位”的本能;对于窝中的鸟蛋及周边鸟禽的活动情况,专业人员每天要多次观察,超过15天未有鸟照应的鸟蛋,会被移至有同类鸟禽活动的窝,使其最终孵化成鸟。在整个过程中,专业人员还要撰写报告提交给当地环境部门,所有信息要存档并可追溯。
从一期开始到二期竣工的8年时间里,我们累计拯救和迁移动植物样本超过1300个。这类情况,在国内建设时根本无法想象要做到这么细致。另外分享一个个人故事,有一次去麦德林出差,结果约好的客户爽约了,后面才知道他的宠物狗去世了,他要给它安排葬礼。
观察者网:据媒体报道,中企在承建火电项目的同时,也把“中国标准”带到当地。对于他们是如何接受“中国标准”的,您能否也分享下?
林一:中国燃煤电站技术不断成熟,电站的设备大部分已国产化,进而带来成本上的优势,而且设备的性能指标也都达到国际标准。因此在项目投标时,容易以最优价格中标。随着项目的中标,在项目实施时把中国的设备带到了当地,这也意味着“中国标准”的输出。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业主聘请的项目监理经常用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来的设备或执行的中国标准,在验收中屡屡刁难。面对这种情况,我方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比如,对来自中国的电缆,在当地由监理指定的合格第三方检测机构重新做试验;在安装过程中,对执行的中国标准提供完整的计算报告。
从怀疑到接受再到竖起大拇指,这是“中国标准”走出去的必经之路,这期间离不开技术人员不厌其烦地沟通,一切以事实说话,用数据来征服老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