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海外承建煤电项目,要担忧各种斗争,还得给鸟窝编号(2)

2021-10-07 09:30     观察者网

2019年3月8日拍摄的斯里兰卡普特拉姆燃煤电站外景(资料图/新华社)

至于海外承接燃煤电站项目与国内存在的差异,最大的差异就是项目本身存在的风险,这是在国内投资电厂无法碰到的。

首先是国别风险。比如在局势动荡的伊拉克、阿富汗等国家,虽然这类国家电力奇缺,急需外来资金投资建设电站,也制定了不少优惠政策,但在安全没有保障的前提下,项目存在巨大隐患。

其次是政治风险。政府党派之间存在斗争,而众多大型项目往往成为政党之间博弈的热门题材,比如借夸大燃煤电站的污染攻击支持的一方,甚至出现过叫停项目的情况。

再次是环保风险。严格的环保标准以及民众环保意识,对在建项目产生的影响大大超过国内,随之带来的就是项目成本支出的增加。

最后是汇兑风险。在国外投资项目,所在国的汇率波动对建设期的设备物资采购、投产期的利润回国都将产生重大影响,而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在对美元汇率上经常出现大范围波动。

除了风险不同,其他方面也有一些差异,诸如对中国标准的接受程度、中国的设备是否可靠、中国从事大型项目的管理水平、日常交流方式、不同做事习惯,等等。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重新站在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的时间还不够长,随着“一带一路”朋友圈的不断扩大,随着世界对中国的重新了解不断增加,相信有些差异会慢慢消失,不过风险仍然会长期存在。

观察者网:全球加速淘汰煤炭是确保实现《巴黎协定》控温目标的最重要一步,但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相比新能源、核能,发展煤电成本最小收益最高。中国做出这项承诺,将对原本资助当地燃煤电厂的国家、地区产生什么影响?放弃煤电会不会影响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提高这些国家实现工业化的门槛?

林一:新能源的电价偏高、电力输出不稳定,核电技术难度大、投资规模高、周期长,所以大力发展燃煤电站成为发展中国家优先考虑的选项。中国承诺不再兴建境外燃煤电站,对于短期内电力缺乏的发展中国家来讲,当地政府需要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寻找可替代方案,比如发展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风光互补等,填补煤电留下的空白。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