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周桓王刚刚即位,便再次提出要分权给虢公。郑庄公也是个暴脾气,顾不得先王正在丧期之内,愣是派祭仲把周朝的庄稼给收了,而且在后来的几年里再也不去朝见天子了。两个人谁也不肯作出让步,就这么僵持了大约三年的时间,到最后是郑庄公先有些扛不住了,于是就于前717年趁王室发生饥荒的时机缓和关系,结果却碰了一鼻子灰。郑庄公迫于东方诸侯的压力也不敢发作,最后也只能是默认了虢公的左卿士地位,这件事才算是告一段落了。
公元前718年的第三次曲沃代翼战争,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爆发的。当时周郑双方正处于冷战阶段,郑庄公因怨恨不去朝王,周桓王也不愿意在卿士这件事上再作妥协,双方互相较劲互不理睬。在这种情境下,周桓王自然无法指挥郑庄公去做什么,更没有办法去调动郑国的兵力去实现自己的意图。至于参与这次军事行动的王室大夫尹氏和武氏,《公羊传》对他们的评价都不高,这两个人的行为恐怕也代表不了王室的意志。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第三次代翼战争的过程进行一个复盘:曲沃庄伯想要通过外交上的发力实现取代翼城的企图,但以当时曲沃的实力,又不可能笼络周边所有的诸侯,于是便只能实现重点突破,在风光无限的郑庄公身上打开突破口。然而,中原大地政治斗争如火如荼,远在北方偏僻之地的曲沃却看得不那么真切。曲沃庄伯只看到了郑庄公风光的一面,天真地以为只要搞定了郑国就等于是搞定了一切,于是便以其有限的资源,把赌注都押在了郑庄公的身上,试图通过其在王室的影响力达成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