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最会打仗”的皇帝何以对匈奴挑衅一忍再忍?原因值得深思(4)

2021-09-07 13:00     360kuai

一语惊醒梦中人。

刘秀吓出了一身冷汗,连声称是,从而打消了与北匈奴和亲的念头,专心和南匈奴搞好政治依附和军事同盟关系。

这也奠定了东汉政府对匈奴联南打北的基本国策。

凡此种种,都表示出了刘庄过人的才华。

正是由于刘庄的聪明和能干,让帝国顺利渡过了柏杨先生所说的帝国发展“瓶颈期”(友情提示:柏杨先生所说的瓶颈期是指一个王朝政权自建立后四五十年左右,或当它传到第二、第三代的时候,就进入了发展的狭道,它将面临了两个选择,或者是挤过去,冲破危机,开启一代盛世;或者是无法通过,消失于历史舞台。最具代表性的是秦、隋两朝没能通过瓶颈期,二世而亡。而西汉、唐朝、明朝等经过了诸吕之乱、玄武门事变、靖难之乱,最终开辟了一代盛世),及时地处理了宫廷危机,坚决地执行刘秀的治国措施,使帝国的经济发展走进另一个辉煌,开创了“明章盛世”,为东汉帝国的二百年历史夯实了基础。

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刘秀已经六十岁了,依然勤政不怠。

他每天的工作安排大致是这样的:早晨朝会,之后处理政务,晚上听儒生讲经,生活过得充实而繁忙。

当时没有纸,用以书写的材料是布帛,刘秀写文书认真而节俭,“常自细书,一礼十行”,日落才罢。

夜里召集公卿、将军、郎官等人讲论经学义理,往往到半夜方始就寝。

他还经常延请功臣参与议政,将他们特别安排在侧位,论时政毕,道古行事。

也常请在家所识乡里能吏,闲语共议。

刘秀所做的这些,太子刘庄基本陪伴在侧,从中学到了不少为君治国之道,得益非浅。

不过,看见年岁已高的父亲这样勤劳不怠,也忍不住有些心疼,劝他说:“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

刘秀握着爱子的手说:“我自乐此,不为疲也。”(友情提示:成语“乐此不疲”即出此处)

西汉的文书制度,凡是上报中央的,一律用青布囊素包裹密封,上书后,就到北军等候批复,往往连月乃决。

为了加快工作效率,刘秀下令“上书启封则用”,往往当天就能“奏诣阙,平旦上”。

有冤屈的,常在日出时派驺骑驰出召入,其余文书则等到日中使者出报,即罢去。所断若神,远近不偏,无隐情不能上达。

《太平御览》评论刘秀:“虽身济大业,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榄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

勤政如此,刘秀仍觉不足,自称德薄,离圣人还有很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