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阶段的前期,有三位候选人出来竞选党魁一职。经过14天的竞选活动,时任党总干事的克兰普-卡伦鲍尔(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以50多票的微弱多数胜出,成为默克尔之后的又一位女性党主席。可是,有望成为下届总理候选人的她,在位刚过一年便因图林根州选中未能阻止本党与极右的德国“选项党”暗通款曲而宣布辞职。
在第一阶段后期,群龙无首的基民盟不得不再次启动新一轮党魁选举程序。由于“新冠病毒”的流行,计划中的党代会在被拖延了两次之后,最终于今年年初以视频会议的形式举行。结果是拉舍特在第二轮选举中胜出,成为默克尔之后的第二任党主席。
今年4月,“后默克尔时代”的内部权斗进入第二阶段:确定联盟党的总理候选人。只不过,与第一阶段不同,这次的斗争范围扩大了,波及基民盟和基社盟两个政党。
最后的结果是,民望并不很高的拉舍特借助基民盟在联盟党内的“大姐”地位强势拿到了出线权,而在两党内基层和高层均有大量支持者的基社盟主席、巴伐利亚州长索德尔(Markus Söder)不得不接受这个在他眼里“并不十分民主”的结果。
从那之后,索德尔虽然口头表示将在大选中积极支持拉舍特,实际上却一直从旁“敲边鼓”,抱怨或批评拉舍特竞选“不给力”, “太拖沓”。两党合力的局面并未真正打开,这也是联盟党支持率平平的一个原因。
结语
无论在党主席选举还是在总理候选人问题上,默克尔本人在两年多前宣布逐步退出政坛后,始终恪守“置身事外、不介入党内纷争”的诺言,也未参与任何一方的竞选活动。
面对联邦德国1949年以来首次现任总理不谋求连任的大选,一个没有默克尔参选的联邦大选究竟会如何?目前民调结果依然不佳的拉舍特是否能在最后阶段翻身,完成自己的夙愿,并带领联盟党赢得本次大选?绿党最终能否超越自己,走出目前的低潮,真正成为左营的新“老大”,甚至赶超联盟党?社民党是否能借助朔尔茨的个人威望,扭转长期低迷的状态,保持或恢复第二大党的地位?大选日之前,是否还会有新的“政治丑闻”或“突发事件”发生?
这些问题均让9月26日的大选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和不可预测。
但是,如果不出意外,在未来四年中(或更长),中国政府面对的德国政府首脑必定在拉舍特、朔尔茨和贝尔波克这三人中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