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之:德国大选——三人一台戏,结果难预料(6)

2021-08-12 08:30  观察者网

就这样,德国人开始到处旅游度假,返回时带回了新的感染源。随着秋天的到来,病毒开始“秋后算账”,第二波冲击开始了。

这时人们发现,防控措施一旦放松,再收紧就不那么容易了。

这里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1)第一波抗疫成功后,官民中的“轻敌”思想比较普遍,对病毒的“恐惧感”减弱。2)各州政府认为已积攒了足够的经验,出于各自政绩的考虑更愿意独收抗疫红利。

所以,“联席会议”虽然照常定期举行,也形成各种决议,但每次会商的时间越来越长,达成一致越来越艰难。如此“博弈”出来的决议必定是妥协后的结果:看似面面俱到,照顾各方,实质不痛不痒,收效甚微。

结果,“限制”措施实行了数月,病毒照旧在泛滥,感染人数和死亡率居高不下。民众被限制得精疲力尽,虽然还在勉强配合,但已怨气滔天,渐渐失去耐心。

第一波中相当成功的抗疫政治机制也因此失去了公信力,此前的抗疫政治新星几乎尽数失去光泽,加上联盟党中若干政客被曝利用自己的关系做“口罩”生意,以及在订购疫苗和快速检测剂过程中存有严重失误,所以,在朝各党在民调中纷纷折戟,反对党的威望大幅回升。

最后,总理默克尔不得不弱化甚至搁置原有的“联席会议”机制,通过联邦议会立法的方式将抗疫指挥权收归联邦政府。

目前,德国的疫情通过数周的“硬核”限制措施已明显好转,但秋天大选的结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疫情在夏日休假之后是否会像去年一样出现大规模反弹、以及疫苗的接种是否能顺利进行等因素。

还有就是最近德国西部等地发生超级洪水。灾后的重建和纾困措施是否奏效,也将影响到大选的结果。

看点四:现任总理默克尔在执政了16年后首次缺席大选

受2015年“难民潮”余波的影响,联盟党内的基民盟(CDU)和基社盟(CSU)之间曾出现严重不合。2018年10月,基社盟在巴伐利亚州议会选举中丢掉10.5%的选票;基民盟在之后的黑森州选中失票更多,高达11.3%。

两次州选惨败后,党内反对默克尔的力量再次壮大。

面对这种局面,默克尔以攻为守,做出两大决定,亲手拉开“后默克尔时代”的帷幕:1)当年10月,她宣布在年底的汉堡党代会上不再谋求连任党主席;2)12月,她又宣布本届总理任期结束后不再谋求连任,彻底退出政坛。

默克尔的这个“丢卒(党权)保车(政权)”决定深谋远虑,一举两得:既摆脱了党内的纷争和压力,成功避开了联盟内针对她个人的火力攻击,又保住了最后的政治体面,依然可以从总理府对外施加影响。

果然,党内反默力量在失去攻击目标后,开始致力于“后默克尔时代”的权力斗争。

这场博弈经历“基民盟党主席之争”和“联盟党总理候选人之争”两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