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真正的“宰相”?魏晋之际的尚书与中书“相权”辨析(11)

2024-10-14 10:42  360kuai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这段《后汉书》里的记载,曾经被作为中学的历史考题,问这种情况说了什么,正确答案为"台阁已经完全掌握了国家决策权力"。笔者觉得其实这个答案是相当值得商榷的。如若按"宰相"应该具有参与机密的议政权力来看,东汉的尚书无疑是符合的。但是问题在于在东汉尚书并没有监察百官的执行权,这部分权力依然被三公所保留。

另外,即便是所谓的议政权,也并不是一句空话。三公有三公府,是一套完整的办事机构的。这样才能保证议政之时言之有物,确有政见。而我们都知道,尚书台要直到曹魏后期,才从少府中独立出来。就东汉的情况而言,尚书不仅缺乏监督百官执行的权力,就连议政权,也没有制度上的保障。

但是,到了魏明帝后期,史料中开始极难看到军国文书送报三公的记载。反而提及这些重要文书的史料,大都和尚书台有关。

《三国志·傅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