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念慈:袁崇焕被杀真相(9)

2021-10-05 14:59     360kuai

若以谈迁无所闻,故纪事简略,大学士钱龙锡为逮系崇焕在场者之一,半月之后为自己辩诬,止云:"此番由崇焕轻信束不的,致纠连深入。皇上焦心忧思,夙夜靡有宁息。臣等岂真木石犬马,不悟崇焕之有罪,而尚敢护庇之?止缘外有强敌,内无劲兵,且藉关宁兵马,事平之后,论崇焕之罪耳。此四日在阁中所佥议者,臣资在第三,何能专主?"然所谓崇焕之罪:"自闻警之初,举朝言是束不的者十八而九。""当崇焕请入罗城,请给席布。以至敕拿之日,皇上费几许踌躇,玉色为焦,臣等亦相顾迟回。""身任督师,不能立功则罪之。"可以断言,崇祯逮系崇焕时,所以愤怒者在崇焕轻信苏布地,导致金军深入京畿盘桓不去。

与此相联系的,即金军不退,是因崇焕欲借此以成款局,明金订立城下之盟的谣传。此与反间计最为接近,但这种荒唐事几无可信度。诚如程本直《漩声》所言:"崇焕之愚,不至此也。城下之盟,列国事也。否则,亦宋真宗事也。今中国何如国?而皇上何如主也?无论要以求盟必不得,即要之而盟得也,款成也,敌退也,崇焕将安归也?果若是也,崇焕知为敌谋,而不知为己谋也,愚不至此也。"质言之,崇焕若邀敌进犯以挟盟,非但达不到目的,而且必然万恶不赦。既欲如此,又何必在北京城下与金军连番苦斗?即使崇祯在焦虑之中迷失理性,惑于流言而疑心骤起;即使逮系袁崇焕时阁臣成基命再三请求崇祯慎重其事,就是针对崇祯这种怀疑,但也没有证据说明崇祯产生猜疑是因皇太极的反间计而起。至少,在逮系袁崇焕时,崇祯并没有出具反间计所云勾结金国入犯的密谋。否则,随即就应有一系列相应的追查,两位传话的太监也应下狱鞫问,非论功即论死,而不可能全无反映。

攻讦崇焕最力以至不择手段捕捉风闻之高捷,于崇焕逮系后数日发难,其疏言中亦只能云:"夫崇焕口任边事,而心不尔也。其遣弟通好,远在数年之前;其斩将剪忌(谓杀毛文龙),近在数月之内。唯别一机关,故另一作用。今日之事,岂无故而致此哉?皇上第博采道路之公论,细审前后之情形,而崇焕罪案自定,臣更不必饶舌。"此言之阴险,即在引诱崇祯以坚定上述怀疑。若果闻知有反间计之密谋,高捷必视为证据,尚须闪烁其词,泛论牵引于数月数年前之事,而请崇祯"博采"、"细审"乎?十三天之后,吏部尚书王永光等疏言:"皇上逮问兵部尚书王洽、工部尚书张凤翔、督师袁崇焕于狱,雷霆叠震,百僚悚惕,此皇上之大机权也。"反间计与王洽、张凤翔无涉,永光等必不以三人被逮同归于崇祯之"大机权"。

若崇焕与金国稍有嫌疑,其冤家对头如余大成所言之温体仁、梁廷栋,必大做文章,而最为崇祯信任的周延儒及其他人日后也决不敢疏救崇焕。而最重要的是,当事人祖大寿疏奏具在,程本直《白冤疏》、《漩声》,余大成《剖肝录》,于崇焕生前死后为其讼冤不遗余力,而皆不曾提及皇太极反间计。若果有些许蛛丝马迹,祖、程、余等人断无不予申辩之理。袁崇焕"密约"皇太极并配合金军至京,何等紧迫危险之事!若以崇祯听信从敌营释放的太监之词,独自反复煎熬于信疑之间,而不与任何大臣商量,有是理乎?梁任公《袁督师传》不取反间计之说,乃其卓识。崇祯内心的怀疑与皇太极的反间计,毕竟是两回事。

在用历史人物的思想或心理来判断史实时,必须审察其主观动机的来源及形成,并将其与客观事实严格区别开来。我们无法找到《老档》、《清实录》作伪的铁证,而只能通过辨析来质疑反间计难以取信,这是治史者的缺憾,也是对待史料的基本态度。至于计六奇、张岱等人关于袁崇焕的记载,乃至快意恩仇,几无一处可信,可不置辩。若有人据以谈奇说怪,则不属于史学讨论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