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念慈:袁崇焕被杀真相(8)

2021-10-05 14:59     360kuai

《清代全史》随后论及袁崇焕被杀的理由:"根据当时的情况,袁崇焕因金兵入关,得罪下狱或被杀,基本上已是肯定了的。按照明朝的制度,'失守封疆'是不赦的重罪,更何况袁崇焕是集众怨,被攻击的人,再加上大将满桂在皇帝面前揭发他的非法议和活动"云云。除以崇焕处死在四月小误之外,将崇焕被逮与处死混为一谈,不免失之简单笼统。若依此说,则崇祯在十一月二十三日初次召见崇焕时就应将其下狱,而不必等到皇太极施用反间计之后。实则明代历史上失误封疆,如嘉靖、万历朝,或归罪本兵,而于大帅则少有获死罪者,杨镐、王化贞迟至崇祯朝方处死,熊廷弼之死别有原因,此不赘。况且金军入关在蓟,崇焕受命督师,虽"总督蓟辽登莱天津军务",驻关门,而其时另有蓟辽总督,蓟镇非崇焕防区;其后总督暂缺,却未明确由崇焕兼领。故或罪或否,非无辩解之余地。至于袁崇焕与金国所谓"议和",则自万历以来有成例,且既报知朝廷,复为朝廷认可;所谓"擅杀"毛文龙,事后亦得到崇祯首肯。若无其他原因,皆可不必构成罪名。袁崇焕被逮在十二月初一日,处死却迟至次年八月,九个月中牵扯到复杂的朝廷党争,最终是取决于崇祯个人意志,还是政治的主要导向,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退而言之,即使如一些著作认定崇祯逮捕袁崇焕是中计,也并不等于说处死袁崇焕也是中计,而应另有更深层的原因。

试看崇祯因金军兵临北京追究群臣,于逮崇焕之前,以侦探不明、城工未竣下兵部尚书王洽、工部尚书张凤翔于狱;战事尚未结束,又以失机逮总督刘策、总兵张士显;其后大学士钱龙锡下狱几死,前后大员逮系论死者数十员。如此杀戮过甚,人们似有理由推测,纵使没有皇太极的反间计,袁崇焕也难逃一死。

但凡事不可一概而论。崇祯最初歆动于袁崇焕"五年复辽",因而寄予厚望。迨皇太极从蓟镇破关,崇祯虽不无怨怼,然而心中有数,责任不在崇焕,故有明旨:"卿治兵关外,日夕拮据,而已分兵戍蓟,早见周防。关内疏虞,责有分任。"对于崇焕率兵入京宿卫,崇祯也慰谕有加:"既统兵前来,其一意调度,务收全胜,不必引咎。"次日,"赐袁崇焕、祖大寿、大将"。皆其理性之体现。以现有史料,我们对崇焕突然下狱只能作如下推测:崇祯积怨于胸的是崇焕未能遵旨在蓟门堵截金军,令北京直接处于金军兵锋威胁之下。而随后金军、崇焕军同时至京,又有崇焕"勾虏"逼京、要挟和议之风传,又难免启崇祯之疑,即谈迁所谓"都人竞谓崇焕召敌,上不能无心动"。而当时真正影响崇祯决策的,除一二大臣之外,就只有太监。崇焕广渠门、左安门两战获胜,然城门紧闭,内外隔绝,崇祯未必能及时明白真相。十一月二十三日召见崇焕、满桂,崇祯感受如何,《国榷》云崇祯对崇焕"慰谕久之",但又两次拒绝崇焕要求如满桂军例允许关宁兵入城休息,足见疑心未去。数日后金军仍倘佯于京城周围,迟迟不退。崇祯年未及冠,易于冲动,急切之下惑于流言,勾起旧账,莽撞行事,是完全可能的。

就上引《国榷》十二月初一、初二两日所记,崇祯面质崇焕者,"以杀毛文龙,今逗留何也";次日宣谕各营者,"袁崇焕自任灭胡,今胡骑直犯都城,震惊宗社","崇焕不能布置方略,退懦自保,致胡骑充斥,百姓残伤"。最初公布的崇焕罪状,仅此而已,与日后罗织者不同,应可信为崇祯逮捕袁崇焕之真实动机。但其中并无反间计所谓与金国有"密约"。若崇焕果有此密谋,哪怕是谣传,崇祯有何拿不出手,当面严质?尤其是初一日逮系之时,惟有数人在场,崇祯完全没有担心泄密的理由;而且必定将祖大寿同时逮系,与崇焕对鞫,而绝不会让其返回军中。直至初六日给通州孙承宗的敕谕,亦未提及反间计所谓"密约"。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