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都南京后,对于当时为洪秀全等天国高层普遍看好的北伐,杨秀清也并不赞成,理由是孤军深入,后援不及。可惜定都南京后,太平军上下几乎都被胜利冲晕了头脑,盲目自大且极度轻敌,杨秀清迫于无奈只能同意。结果,北伐果然如杨秀清当初所虑,不仅白白损失了数万精兵,还折损了林凤祥、李开芳两位百战名将,这对初生的太平天国是一个无比沉重的打击。
太平天国不乏名将、勇将,但能掌控全局,调遣自如的主帅唯有杨秀清一人。从金田起义开始,杨秀清就是整个太平军的军师,并以东王身份节制除天王洪秀全以外的诸王,通过多次以弱胜强,生死攸关的战斗,显示出高超的统帅能力和指挥技巧,积累了很高的威望和声誉。太平天国第一勇将石达开,初期在杨秀清的指引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天京事变杨秀清死后,石达开带领十余万太平天国的精锐出走,却在短短数年之内兵败身亡。就是因为石达开虽然是优秀的战术家,但不具备杨秀清层面的战略分析和实施。太平天国后期,虽然有几次大胜对清军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但无一能从战略层面对清廷形成逆转。
杨秀清主理军务期间,制定并颁布了太平军条规和行军总要等,将一群毫无组织章法的散兵游勇,打造成一支纪律严明的百胜雄师。同时,杨秀清军法严厉,赏罚分明,使军队上下都不敢稍有违越,以至于冲锋陷阵时,面对枪林弹雨,也能不畏生死,勇往直前。杨秀清死后,洪秀全滥封王位,以致于官位平等,互不隶属,无人能统一管辖指挥。即便有英王陈玉成和忠王李秀成两位中流砥柱,但也因资历太浅,无法让那些拥兵自重的王侯完全听命,上下级之间阳奉阴违,互相牵制、拆台,给了清廷以各个击破的机会,连英王也被下属叛变出卖,让人痛心扼腕。
天京事变后,虽然在陈玉成、李秀成等年青将帅的崛起之下力撑危局,并再度形成了对清廷的绝对军事优势。但这些太平天国的优秀人才缺乏杨秀清那种屡败屡战,坚韧不拔,逆境而上的斗志和作战经验。一旦曾国藩祭出"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便将太平军此前的一切优势化为乌有。最重要的安庆保卫战中,陈玉成、李秀成双雄联手,动用了数十万人马也没能解安庆之围,最后还葬送了英王陈玉成,让太平天国后期的严峻局势雪上加霜。而李秀成在天京保卫战期间,出动了十三王,30万大军对曾国荃的三万湘军的深沟高垒,拼死硬攻46天,太平军阵亡了五万多人,也没能夺下雨花台,断绝了南京的最后一线生机。这些在杨秀清掌军时都是不可能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