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太宗李世民波澜壮阔的一生里,武德九年(626)八月三十日的"渭水之盟"一幕,却是无比憋屈的时刻:是年七月起,东东突厥二十万大军破关南下,一路推进到距离大唐国都长安不远的渭水便桥畔(今陕西咸阳西南),等于"刀尖顶到大唐鼻尖子上"。登基才二十多天的唐太宗李世民,仅带六人六骑来到渭水边,与东突厥颉利可汗一番愤怒交涉,终于令东突厥大军撤退,是为"渭水之盟"。
当然,虽说史料里对这段历史的记载,处处透着唐太宗李世民的大智大勇。但细细一品,就知其中的屈辱:当时的情况是,长安城兵力空虚,已经危如累卵,重兵压境的东突厥大军志在必得,怎会因为唐太宗几句"怒斥"就乖乖走人?真实的原因是,一方面唐太宗陈列精兵,摆出了决死一战的架势。另一面又"施以小惠",送了大量的玉帛才把人哄走。
"渭水之盟"后的一个细节,也足以说明这个"和平条款"的耻辱程度:东突厥撤兵后的是年九月,唐太宗还通过外交途径,向东突厥要回了大量被掳掠的大唐百姓。只看这一条简单掌故,就知道"渭水之盟"前后,东突厥军队到底在大唐境内干了什么--先被东突厥侵略,然后被打到都城门口,最后花钱换和平。这,就是"渭水之盟"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