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6:在八一表演队的老照片和影像中,笔者一时没有找到526号机,但是512号的出镜率相对倒是挺高的。
空军八一表演队曾长期使用歼教-5飞机作为表演机,这是歼教-5服役生涯的一个亮点。但其实歼教-5对空军和我国航空工业的意义远比这一亮点要出彩,而且很多时间并不为人注意。
严格意义上讲,歼教-5是我国自行研制并正式服役的第一种战机型号[注1],同时也是现成飞集团的发家产品。歼教-5的研制成功,不仅实现了满足部队需求的用户效益,同时在经济效益上也是极为成功的,可说是我国航空工业中毫无争议的从最开始就考虑经济效益并获得成功的首型案例,这点尤其对现成飞集团的意义更是非同小可。
“歼教-5飞机研制一共只花了国家195万元试制费,达到了改型设计预期的节省目的。”“十几年来,这个机型的总产值已超过5个亿,对成飞厂的经济效益也做出了比当时预期更多的贡献。60年代初敢于提出‘经营’两个字,20年后一看,真收到了效果,值得聊以自慰”。[注2][注1:在首飞时间上,我国自行研制同时最终成批服役的第一型战机是强-5型强击机,强-5原型机1965年6月5日首飞,歼教-5于1966年5月8日首飞,强-5早于歼教-5一年。但是强-5基本型的试飞鉴定到1968年才结束,后才转入批生产并正式服役,而歼教-5
在1966年底定型后即转入批生产并正式服役。][注2:引自歼教-5总师屠基达自传《淡墨集》之“第七章诞生于乱世的歼教5飞机”]
在此意义上再稍微延伸聊聊,相对于我国另一家战机龙头企业的沈飞,现在有不少军迷感慨“中国歼击机摇篮”的沈飞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创新自己的型号,一直在歼-8系列和仿制苏-27系列上徘徊不满,甚至给沈飞起了“沈霍伊”的绰号。这其实对沈飞是很不公平的。笔者无意为了沈飞说话,但也想正好借此客观的谈下其中的关键原因。
当下很多舆论和航空科普都说中国航空最缺的核心瓶颈是航空发动机,事实果真如此吗?至少在1990年代之前,甚至在2000年代之前,航发瓶颈并不是中国航空的核心短板。虽然我国在航空发动机技术上一直相对落后,但是歼-8靠着源自米格-21的发动机飞了,歼轰-7靠着引进的“斯贝”技术飞起了,歼-10
最初也靠着俄国机飞起来了。发动机技术很关键,洋人更不会让我们轻易偷师,但是航发落后尚没有关键到直接拖出一个“沈霍伊”来。实际在2000年之前,直接限制并导致我国多型战机研制之路直接无法走通的瓶颈,根本是在于航空电子技术上,即关键的机载雷达、火控、导弹武器等。
很多军迷初听此说法一定不理解,难道现在“烂大街”的电子产品会比喷气发动机还要重要?但事实就是如此。简单的说,没有先进雷达和导弹的歼-8,那就只是远程航炮歼击机,这在50-60年代时就已经是淘汰的技术路线了。航发技术落后点,两台当一台凑合着用(歼-8设计思路),减小载荷省着设计(强-5设计思路),把飞机研制出来还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没有雷达没有导弹的战机,就只能依靠地面雷达的引导来作战,那就和歼-5、歼-6、歼-7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