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因此原因,我国虽在60年代就独立设计了双发的歼-8歼击机,但是苦于航电技术的落后,歼-8在很长时间里就是“鸡肋”。这里的“鸡肋”不是贬义形容词,而是实事求是的名词。制造成本和使用维护成本,歼-8都远大于歼-6、歼-7,而歼-8还只能和歼-6、歼-7采用相同的作战模式,没有突出的作战效能,部队对于歼-8是“弃之可惜又用之无味”,所以很长时间都无法大量列装。但是沈飞只是飞机的研制单位,不是电子技术研发单位,突破航电瓶颈要靠国家电子工业基础的整体提升。歼-8II顾诵芬总师就曾经多年疾呼发展我国航电技术,这正是当年我国航空工业和“沈霍伊”的切肤之痛。我国直到1990
年代中后期,基于长期努力和电子技术中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国电子工业和航电技术才得以根本性突破,也才有了现在民用电子产品“烂大街”的不值钱。但是这时的沈飞已经被歼-8系列的航电短板拖累了数十年,这时苏-27都已经装备我军并开始着手仿制任务了。
当年沈飞作为中国航空工业的最强单位承担歼-8项目,这是责无旁贷的。而成飞不论是有意或无意,屠基达总师选择试制技术简单和相对平淡的歼教-5飞机,且第一时间考虑了经济效益,“我就想改歼-5甲,它的大量零件可以继承,大量经验和工装可以利用。改出来的教练机相对于歼击机来讲是一种长期生产的机种,不易淘汰,可以当看家的产品,对连年亏损的工厂经营有好处。只是技术水平低一些,但冷静地想,总得实事求是计钱吃面吧”[注3]。这就避开了航电瓶颈的限制,而且赢得了经济效益,这对于后来成飞最终走向成功是影响极为深远的。其实那个年代遭遇同样经历的,除了飞机还有我国的海军武器,也是长期受制于(舰载)电子技术这一短板。[注3:引自歼教-5总师屠基达自传《淡墨集》之“第七章诞生于乱世的歼教5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