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匈奴之祸蔓延到内地,为了避免重蹈秦朝覆辙,为了避免重蹈项羽覆辙,刘邦决定大封刘氏宗亲,史书的说法是:"海内初定,子弟少,激秦孤立亡藩辅,故封同姓以镇天下。"大概意思就是秦朝是因为人少被孤立灭亡的,我要吸取这一教训,要加强刘氏宗族的力量。这一效果还是有效的,具体利弊如下:
1:分封同姓王避免重蹈项羽的覆辙,从短期看确实有利于国家稳定(内地王侯取代异姓王,边疆王侯抵御边疆)。但是血缘关系是会淡泊的,我们过年的时候家里总会有那么一些叫不出名字的亲戚,这才几代就连名字都叫不出来了,传十几代的话还算亲戚吗?
2:避免重蹈秦国的覆辙,秦国直接采用"郡县制",此举必定会触动当地土著(六国贵族)的利益,因此遭到顽强反抗。而分封制就不一样,分封制虽然也会触动当地土著的利益,但是分封制的王侯会更加尽力维稳,加强汉朝的影响力。坏处就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封地人民只知有王不知有帝,地方做大威胁到中央。
历史也验证了我们的观点,刘邦死后皇帝不能镇住场子(诸吕之乱也有影响,但主要原因还是新皇帝无法掌握皇权),所以导致王侯们飞扬跋扈。之后皇帝逐渐开始削弱藩王的影响力,但是激起了"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汉朝就意识到了分封制的弊端,开始强行在王侯封地推广郡县制,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从长远看"郡县制"比"分封制"要好,但是在王朝初期"分封制"要比"郡县制"好。西晋、朱明在王朝初期都是用的分封制,而且秦始皇三十四年的时候淳于越仍旧请求上书分封,这就证明在当时政权并不稳固,分封制比较适合王朝初期使用。但是全盘采取分封制很容易玩脱手,七国之乱汉中央能镇压地方的主要原因是中央直辖地实力雄厚,如果没有中央直辖地,那么很容易被地方颠覆,这就是汉朝末期无法削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