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缩衣节食的高祖到亭台楼阁的武帝,西汉发生了怎样的转变(3)

2022-10-14 12:59  360kuai

惠帝至景帝的蓬勃发展

公元前194年至公元前141年,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时期,西汉朝廷自始至终在推行着"黄老无为""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等国策。本就是田地广阔的农业大国的汉朝,重视发展农桑,培养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的自耕农阶层。西汉六十余年的恢复与发展,到汉武帝刘彻即位时,已经完成"日月换新天"的伟大壮举,西汉达到"经济繁荣,仓廪充实,国家富庶,军力强盛"的目标。之所以西汉初期能够勤勤恳恳、真心实意、耐住诱惑地发展经济、发展国家、发展民生、发展军队,很大一部分是受匈奴政权带来的威胁影响。西汉统治者是有着维持自身政权长久和巩固统治的考虑,西汉黎民则是忘不了当年战乱饥荒带来的恐惧,想忘却摆脱,想走向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

以最主要的一个原因的匈奴来详细说明,西汉王朝是在匈奴强大压力下发展自己、壮大武装实力,最后征服匈奴,一雪前耻。西汉朝廷从未忘记匈奴人给自己带来的耻辱,因而在发展的同时积极备战。贾谊和晃错两位国之干城都清楚认识到大汉未来的兵戈指向哪里,屡次谏言汉文帝下诏让百姓贡献粮食给朝廷,从而转运至边地塞下,以备战争所需。这贡献自然不是义务的。于是募民能输及转粟于边者拜爵,爵得至大庶长。

鉴于中原少马、骑兵不足方才出现白登之围的情况,从刘邦开始,西汉王朝重视军马的养殖,至汉景帝时期,中原地区的马匹已经非常多。例如官马,益造苑马以广用,造厩而养马,以广军国之用。太仆牧师养马三十万匹。除此之外,趣马,中地,护掌王马之政。由此可见,官面上的军马是一点不缺的,非常充足的。例如民马,众庶街巷有马,吁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牡者滨而不得聚会(乘年轻母马的人受排斥不许参加聚会)。以岁不登,禁内郡食马粟,没入之(粮食收成不行,不允许百姓用粮食喂马,足见家家户户皆有马)。更有:禁止五尺九寸以上,齿未平,不得出关。就是说禁止体高在五尺九寸以上年龄在十年以下的高头大马运往关外。公元前144年六月,竟发生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入塞盗取西汉马匹的事件,六月,匈奴入雁门,至武泉,入上郡,取苑马;吏卒战死者二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