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伐中的太平军
圣库制度,是贯穿太平天国运动最为长久的经济制度。这个制度规定设立"总圣库"、"总圣粮"的具体规章,对保障军队的供给、吸引贫农加入起义具有积极意义。建立在人无私财的原则基础上的圣库供给制度,保障了太平军将士家属的生活条件,使得他们可以毫无后顾之忧的专注于杀敌取地。并且由于缴获的一切战利品均需交归圣库,战士们于民众的关系同样非常融洽。然而到了后期,尤其是定都天京之后,过分的倡导平均主义反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社会交流与进步。太平军中大多是流民和贫苦农民,虽然起义的欲望最为强烈,但同时期盼发家致富的愿望也最为殷切。后来颁布的《资政新篇》纠正了这方面的错误,具有更为建设和现实意义,但为时已晚。经济分配政策的不合理,到了后期腐化了太平天国领导层,同时也打击了底层太平军的士气。
※ 军事线路长期不清晰 ※
早期太平军面临清军的围剿,并未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军事方案和政治策略,没有确定一个合理的发展方向。虽然后来经过一系列突围和战略转移后,太平军终于在江淮、浙福一带站稳脚跟并定都天京,然而政策不清晰的诟病依旧延续下来。作为横扫清朝半壁江山的势力,太平天国的主要活动区域始终存在于长江流域,然而长江航运和水师建设始终未能被太平天国领导人所重视。曾国藩在湘军围剿太平军的时候说过,"长江航运之枢,高屋建瓴,关键之局也",故而大力发展湘军水师,并于1854年在田家镇会战中击败了太平军,直接威胁太平天国在长江中下游的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