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就纳闷了--这种答卷在任何时期来说都是一张白卷啊,赵光义怎么会给一个七十岁的、交白卷的考生一个官职呢?这不成了鼓励交白卷了吗?
这可能就牵扯到宋太宗的另一番良苦用心了。大家知道,宋太宗赵光义继承的是他的兄长宋太祖赵匡胤的皇位,他即位之后立即对赵匡胤的一些政策进行了改革,其中力度最大的就是科举考试了。太宗继位第一个年头的中举人数,比太祖在位16年的中举人数都要多。很明显,太宗在拉拢天下知识分子的心啊!这些经过殿试中举的士人,全部都是"天子门生",是效忠于当今皇帝的,那么,这些人在之后写日记甚至修国史的时候,肯定会对录取自己的皇帝感恩戴德了。
优秀的知识分子自然可以通过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的优异成绩来换取高官厚禄,宋朝还给屡试不第的学子提供了另一个独特的录取方式--特奏名。宋朝施行特奏名,一方面就是为了显示皇恩浩荡,另一方面则还是为了笼络士大夫的心了。这位交白卷的老学生,就是通过特奏名当的官。
有学者统计,两宋通过特奏名当官的一共多达五千人,占了两宋科举取士总人数的46%!这是多么惊人的比例!
特奏名的这种形式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学生因某种原因被保送,但是宋朝的"保送"显得太儿戏了,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只知道死读书的老龄考生,他们一旦进入官场,其后果可想而知。所以,宋朝尊重读书人固然让读书成为一种全国性的风气,但付出的代价还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