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塘旅投总经理杜冬:丁真火了,我很焦虑(8)

2021-03-05 07:21  澎湃新闻

我作为一个“文艺中年”,会要求员工们在他们走以前,给他们家做一个完整的口述,然后在每个博物馆角落里面,保存下来原住户的东西,照片什么的。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被证明做得不好,他们可以把这些东西取出来,重新住在里面生活。

(有的事做好了,有的事没做好。)在2020年的夏天,我发现有个地方连着仓央嘉措博物馆(堵住游客来的路)。水泥房子,没有人住,是村里的一个废弃的公用医疗室。(砸掉它要和村里协商。)我们用了很多办法,最后成功的把它给砸掉。砸掉以后,员工说,一定要把门锁保留好(留个纪念)。

附近还有个房子,也是村里面的房,我当时想把它拿来利用,做一个培训综合体。后来别人告诉我,这里面有100多户人家的产权,我只好说算了,我搞不动,不搞了。算了。

澎湃新闻:

我第一次见您,看见您在跟一个商户谈钱,谈得很焦灼。

杜冬:

我大概记得是哪个事。是好几家商户,对吧?(想用普通发票换装修补贴,但是县财政局坚持只能用专用发票)后来那个问题处理好了。国有企业很多时候就有这个问题,要求很严密很完整,但是追求效率,又不允许这么玩。

那能怎么办呢?我觉得所有的国有企业领导都会有这个问题,又要做事,你又要应对规则,在规则底下把事情做了。

澎湃新闻:

您的一个同事当时跟我讲,你们有318国道情结,这个东西帮你们克服了很多麻烦,这是什么?

杜冬:

我不知道他讲的什么意思。对我来说,我们都是318国道来的人,“G318旅行记忆微博物馆”的第三层是按照我的意思来修的,放了一张大地图。

我是有这种情结的,我觉得道路本身非常浪漫,我自己在那边走过很多遍,来回走。但你问我这种情结跟我工作有什么关系,我没有什么感觉。

“持续冲击,才知道应该是怎样”

澎湃新闻:

您老在说“工作只是工作”,可另一方面,您又反复说希望为理塘培育一点自己的人才,因为外来人总是要走的。

杜冬:

一直这样(两地奔波)对别人不公平,对我夫人不公平,对孩子不公平,对我父母也不公平。

这也是我觉得很焦虑的一件事,就是人才培养的问题。培养人才好难。

我现在都觉得任何县级文旅第一步做的事情还真不是说规划什么的,应该撒出去30个员工,培养个半年时间,上午跟岗实习,下午跟老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