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随着清王朝平定台湾,当时玩命更新火炮技术的清军,更收到来自台湾明郑政权的投降大礼:南明军队的"台湾炮"。这类技术迥异于清王朝的南明军火炮,学透了当时荷兰英国的加农炮工艺,其中威力强大的千斤重炮,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役上,就曾暴砸荷兰"热兰遮城"堡垒,差点把这"东亚第一堡垒"砸塌。清军接收的十八门"台湾炮"里,也有威力更强的"七千斤重炮"。这些火炮此后被清朝收缴入武库,成了压箱底的装备。
如此利器在手,对于当时清军炮兵来说,也好似双剑合璧。把康熙年间清军的火炮水平,助推到世界领先位置。
但当时为大清强悍火炮自豪不已的康熙帝,绝不会想到近二百年后的奇特现象:1841年,当鸦片战争打得一败涂地时,焦头烂额的道光皇帝紧急下令铸造火炮。谁知清朝造办处拿出来的样品,竟都是康熙六年时宫廷里留存的火炮,比康熙收台时的火炮水平都差得多。而且就这惨淡水平,当时清军前线的火炮,竟都达不到。欧美各国的火炮都在突飞猛进时,大清的火炮,就是这么越活越抽。
为何会"抽"?首先一个原因,就是工艺的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