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入伏热死牛,晚入伏雨淋头”,今年入伏是早是晚,早了解

2025-07-13 15:37  头条

老话常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今年三伏天啥时候来?是早是晚?会不会比往年更热?今天就掰开揉碎了给大家讲清楚,看完赶紧提醒家人做好准备!

入伏时间定了!7月20日,是早是晚?

先搞懂一个关键:三伏天不是固定日期,而是靠"夏至三庚便数伏"来算的。

简单说,就是从夏至那天开始数,遇到的第三个带"庚"字的日子(干支纪日里,"庚"是十天干之一),就是入伏第一天。

今年夏至是6月21日,往后数第一个庚日是6月30日(庚辰日),第二个是7月10日(庚寅日),第三个正是7月20日(庚子日)--也就是说,7月20日,咱们正式踏入三伏天!

那这算早入伏还是晚入伏?

老辈人有个简单标准:7月中旬(15日)前入伏算"早入伏",15日之后就是"晚入伏"。今年7月20日才入伏,妥妥的"晚入伏"!

晚入伏有多"狠"?农谚早看透了:热得人想跳。

老祖宗传下来的农谚,藏着对天气的精准预判,其中一句就直指"晚入伏"的威力:"早入伏凉得早,晚入伏热得跳"。

为啥晚入伏更热?其实是"热量积累"在搞鬼。

早入伏时,夏至刚过不久,地表还没攒够热气,三伏天就算来了,热度也相对温和;但晚入伏不一样--从夏至到入伏,中间多了十几天高温"预热期",太阳把地面烤得滚烫,等到三伏天正式登场,就像给已经沸腾的水再加一把火,热气从地里往外冒,人站在太阳底下,简直像被"蒸桑拿",难怪说"热得跳"!

更特殊的是:今年有两个"伏月",热的时间要拉长?

如果说"晚入伏"已经让人心慌,那今年还有一个更特殊的情况:农历闰六月,也就是一年里有两个农历六月!

而农历六月,在老辈人眼里有个特别的名字--"伏月",意思是这个月正好对应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月份。今年凭空多了一个"伏月",就像给高温开了"续航模式"。

农谚早就预警过:"一年两六月,伏天晒死牛"。

虽然是夸张说法,但藏着老祖宗的观察:两个伏月叠加,高温天会比往年更长,哪怕到了本该降温的时段,热气可能还没退去,甚至可能出现"秋老虎"变本加厉的情况。

今年三伏具体时间表,提前存好!

知道了趋势,再来看具体时段,心里更有数:

今年三伏天共30天,虽然比前几年(2014-2024年都是40天)短了10天,但结合"晚入伏+双伏月",热度可能一点不含糊,甚至更"猛"!

最后提醒:这3件事提前做好,少遭罪

面对可能更"硬核"的三伏天,这些防暑细节一定要记牢:

1. 别等口渴才喝水:高温天出汗多,每天至少喝1.5-2升温水,别贪冰饮(冰饮会刺激肠胃,反而影响散热);

2. 正午12点-下午3点别出门:这时候紫外线最强,外出一定要戴帽子、涂防晒,穿透气的长袖衣裤;

3. 多吃"解暑菜":绿豆汤、冬瓜汤、苦瓜、黄瓜都是天然"降温神器",既能补水又能清热。

今年的三伏天,注定不一般。晚入伏+双伏月,热得早不如热得"久",大家提前备好防暑装备,照顾好自己和家人。

评论区聊聊你的感受转发提醒身边人:

今年三伏天,真的要热到跳!

你家今年三伏天会采取哪些降温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