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康熙收台的时候火炮那么猛,后来鸦片战争却那么孬

2021-09-26 16:59     360kuai

在19世纪中叶大清朝败得体无完肤的鸦片战争里,一桩比丢城失地更叫后人捂脸的事实,就是鸦片战争战场上的奇葩现象:清军精锐部队的火炮,竟然比17世纪康熙收台时,清军当时的火炮还要烂!

说起这桩丢脸事,好些历史爱好者们,都对落后挨揍的清王朝连锤带踩,大骂"清王朝只重弓马骑射轻视火炮"。但这里却要澄清下,历史上的清王朝,真没这么缺心眼。清朝能取天下,本身就是尝到了火炮的甜头,以雍正帝的话说,火炮一直是"军中最紧要之利器"。哪里敢不重视?于是顺治帝时,八旗每个旗都有火炮厂,康熙帝在养心殿设立了御制火炮厂,火炮研发热火朝天。

而最代表清朝前期火炮水平的,正是康熙收复台湾前后,即公元1683年前后,清军装备的各式火炮。

当时的清王朝,正是火炮研发登峰造极的年代,以中小火炮说,清军装备有四尺长的"金龙炮",五尺长的后装"子母炮",木制三脚架发射的"奇炮",全是可以在草原上轻便携带的凶悍野战炮。重炮却更狠,有重千斤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和重八千斤的"永固大将军炮",可以发射二十斤重的重磅炮弹。而且由于承袭了明代的"铜心铁胆"技术,这些吸取东西方精髓的火炮,清朝炮厂完全可以用更快速度更低成本生产出来,批量装备部队。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