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初制定海禁海防是为了防谁?倭寇之患又是如何产生的?(4)

2022-12-08 10:39     360kuai

中方接待这些外国人的部门叫市舶提举司,设立在广州、泉州、宁波这三座城市。《明史·食货志》中记载,海外诸国在向明朝皇帝朝贡时,也允许携带一定数量的物品在华销售,所得归己,但要由市舶司管辖,甚至还要抽税,不过税率很低,主要是照顾这些来华的朝贡使者不能空手而归。中方设立市舶司这一级政府机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外国的情况,抑制不法奸商,使海禁政策得到实施,同时消除倭寇等在沿海的挑衅活动。

中外之间的勘合贸易往来,属于典型的"计划经济"。例如,只允许在上述三地设市舶司,并且限制了对方的贸易规模,还要限制他们在中国行走的途径以及来华的人数等,并不是想来多少人就来多少人,想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不过明朝的勘合贸易在规定和执行上,时常有不一致的地方,对于恭顺的国家,如朝鲜、琉球、占城等网开一面,赏赐较多,唯独对日本限制最严,因为日本给中国惹来的麻烦最多。

《明史·日本传》中写到,在明朝最开放的永乐年间,日本幕府将军足利义满已经向明成祖朱棣称臣,这个时候明朝向日本开恩,也只不过允许日本每十年来华朝贡一次,来华人数不得超过两百,船只不得超过两艘,不准携带兵器,违者以倭寇论。由此可见,无论是政府允许的朝贡贸易,还是海禁政策防范的内外勾结,明朝都把日本人当作特殊对象对待,在防范日本人来华和防止中国人下海方面,都可说是用心良苦。

物极必反。严厉的海禁政策和狭隘的朝贡贸易,在嘉靖时期终于走向了破产,引发了战争。嘉靖时期"倭寇"问题的大爆发,除了海禁政策和严防倭寇的诱因外,还和经济的蓬勃发展有密切关系。嘉靖时期,中国周边海上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经济的萌芽已经显现。经济就像是一只无形的手,指引着越来越多的沿海商人铤而走险,私自下海从事贸易活动,而且规模不断扩大,沿海贸易港口增多,交易繁荣,而且海上贸易集团开始形成。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