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和不言和,暗合不明和:崇祯十一年明朝的“议和”之念(6)

2022-08-30 06:19  360kuai

和谈破裂与明地的劫难

清国得知议和无望,故"重操旧业",于崇祯十一年秋高马肥之时,再次绕道蒙古入侵明朝,开始了对明朝京畿至山东一线破坏程度远高于前三次入侵的大劫掠。当年九月,满蒙联军攻破北京以东的墙子岭长城,进入京畿地区。十月,京师戒严。崇祯帝不得不召宣大总督卢象升、辽东总兵祖大寿等九边将领入援京畿。

当时清军队在中原地区地纵横驰骋、攻城略地,平民大受其害,而明军却堵御无方,只能疲于追击而无有力打击。当时,崇祯帝询问卢象升如何应对局势,卢象升表明自己是主战派,崇祯帝不怿曰:"朝廷未云抚,乃外议何遽信也。"崇祯帝之所以不高兴,是因为卢象升直截了当申明自己主战,有指崇祯帝倾向议和的意涵,故崇祯帝面子上有些挂不住。在满蒙联军大军压境的严峻形势下,崇祯帝只能表明自己也主战的态度了。此后,卢象升领兵三万驻守京北昌平,而清军则绕道赴京畿以南地区劫掠。相比前几次劫掠,满蒙联军此次南下改变了策略,将更南边的山东地区纳入了劫掠范围,进攻北京城根本不在清军的既定战略之中,相比重兵固守的京畿,富庶的齐鲁之地显然更有"经济价值"。

清军南下之后,宣大总督卢象升与杨嗣昌商议战守之策,杨嗣昌建议卢象升不要轻易同清军决战,"象升曰:公等坚意抚款,独不言城下之盟,春秋耻之。且象升握尚方剑,今日愿唯唯从若议,袁崇焕之祸且立至!纵不畏祸,宁不念衰衣引绋之身,又不能移孝作忠、奋身报国,将忠孝胥失,何颜面立人世乎。"杨嗣昌得知卢象升的强硬态度后,便不敢再提议和之事。应该说,卢象升是很有骨气的士大夫,此后在与清军的战事中败亡,为国捐躯,悲哉壮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