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和不言和,暗合不明和:崇祯十一年明朝的“议和”之念(4)

2022-08-30 06:19     360kuai

皇帝放不下面子,大臣们没有担当,明面上的议和便不太可能了。庙堂之上,君臣相互甩锅、各自取暖,苦的确实明朝九边边军,他们是明朝应对满蒙联军的主要力量,也是满蒙联军侵扰明地的首要之区。连年的战事弄得他们筋疲力尽,虽然守城尚可,但无力野战,边军们最害怕的是议和失败而导致满蒙联军入侵京畿,那样他们又不得不远离边镇去北京勤王,甚至在宽阔的华北平原同满蒙精锐骑兵作战。所以,对部分边军而言,与其身死异乡,不如私下偷偷打点,默认边人乃至边军同蒙古及清国贸易。在清国统一漠南蒙古之后,边镇将领明知边人同蒙古贸易实际等同于明朝同清国贸易,但依然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希望通过互市绥靖,求得一丝安宁,早点将"瘟神"和"杀星"送走。

言官的威力

明朝那些想议和的大臣们确实不敢得罪言官,或者是不敢违背"天下"的清议。谁敢当出头鸟,谁敢"一意孤行"主张议和,那么无论是庙堂里的言官,还是京城里的私议,乃至江南地区的"名流清议",都可以在短时间内把这个"不识时务"的官员名声搞臭、搞烂。遥想当年,万历首辅张居正坚持改革,不顾言官们的反对于丁忧期内回京办事,并对言官进行压制,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张居正在任时尚能勉强抵挡言官的群起而攻之,但是下野、去世之后,言官的组成的"复仇者联盟"便掀起了反扑浪潮。

就在张居正去世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帧等言官上疏弹劾了张居正生前举荐的礼部尚书潘晟,此后张居正的名誉很快便沉入言官们的唾沫巨浪之中,目无君上、横行乡里、结党营私等诸种"罪行"被加在了逝后的张居正身上,以至于张居正之子被抄家,张居正坟墓险些被掘。所以对于崇祯朝的官员而言,前有一代名相张居正得罪言官的前车之鉴,他们自然不敢轻易"冒舆论之大不韪"而甘心赴汤蹈火了。

另外,倘若自己一马当先去议和,最后议和没有达成,清国继续侵扰明朝,自己显然"有罪难逃";倘若最后议和成功,明朝必然不能收回辽河以东地区,于天朝国威有损,自己被加上"卖国"光环;若是之后清国撕毁了议和再次侵明,自己也是"罪不可逭";换成最理想的状态,明朝与清国的议和达成,清国此后也信守合约,但是一旦崇祯帝早逝而易代,新皇帝上任,自己或又落入言官们"反攻倒算"之中。所以,虽然议和对明朝来说有利有弊,但是对官员个人来说,实在是弊多利少,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真的愿意做的人不多。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