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一年,终于有一个人愿意在与清国议和上"小荷刚露尖尖角",那人便是兵部尚书杨嗣昌。杨嗣昌曾长期在明朝的九边任职,此时担任明朝的"大司马"即兵部尚书,自然深知国力上升之时清国战力之强大,也明白明朝国库之空虚,因此和辽东巡抚方一藻有同清国议和之念。此种想法刚实践不久,便有人站出来公开反对了,翰林院侍读王铎上言:"闻朝廷有抚和之议,不胜愕然!损雷霆之积威,修金缯之轻举;臣之所大惑也。时传杨嗣昌、方一藻及太监高起潜密发黄金八万、银十万讲款。刑部主事张若麒乞录当日召对语以示中外;报闻。"可以说,在当时的明朝舆论场,议和是逆流,是卖国,是无德;言战是主流、是爱国、是有德。王铎认为,明朝和清国议和就是损害明朝的威信、就是草率的举动,认为只有不计后果同清国"死磕"才是"政治正确"。崇祯帝在阅览上疏之后并未处分杨嗣昌等,"报闻"即是"朕知道了"的意思,至于会不会有后续举措,那是不一定的,也可知崇祯帝当时对议和并非全然反对。
杨嗣昌画像
如果杨嗣昌主张议和得罪了言官,导致一些人"就事论事"也罢了,然而部分言官并不肯善罢甘休,乘机出击、"就事论人"。崇祯十一年,南京御史成勇上疏批判杨嗣昌,认为杨嗣昌没守完制就夺情起复,是"忠孝两不全"。言官们认为,如果要断绝明朝同清国议和的可能,就只能打击那些私下主张议和的官员。把杨嗣昌弹劾下台,自然就不敢有人再敢声言议和了。然而,杨嗣昌被夺情,那也是崇祯皇帝的意思,更何况当年杨嗣昌的夺情,也是源于崇祯九年清军入侵京畿、前任兵部尚书张凤翼畏罪自杀、明廷急需干员主持大局,而非是为了个人仕途。所以此时言官对杨嗣昌的攻讦,就有点无理取闹和颠倒黑白了,连崇祯帝也看不下去了,"上怒,逮讯之"。但是,这股反对议和的势力通过舆论压力最终还是影响了崇祯帝,崇祯十一年明朝与清国的和议最终"流产"。
此外,此次议和失败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便是明朝此前基本消弭了中原地区的农民起义军,明朝似乎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清国而不必对其示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