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君臣冲突基本形成,那么对民本观对明朝来说又有怎样冲突呢?(2)

2021-08-03 10:11     360kuai

关于君民观的陈述中,以孟子的民贵君轻说最引人注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此种政治排序蕴含的民本价值观成为后世的主流政治哲学。朱熹注释云:"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政治理念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以儒家民本说为核心,其实杂糅各家重民之说的观念,也包括民贵君轻说,逐渐稳定为被普遍认同的一种价值。尤其是隋、唐行科举制后,习学孔孟之道的儒家士人逐渐充实到官僚体系中,构成臣的主体,在他们的行为取向中,体现出实践民本观的自觉。

明代君臣冲突的相当一部分内容由于皇帝向民间加派财物而起,朝臣激烈反对皇帝此类做法,"朝廷之供应,皆小民之脂膏也",一旦加派,势必要以侵夺民财为代价。隆庆时,工部官员就说:"料额不充,势须加派,加派不已,民力难堪"。儒家向来倡导节用爱民之道,国家不当与民争利,尤其是君主不当因私欲而夺民生计,在明代,朝臣一再劝谏皇帝俭省,主张"悉除加派,以藏富于民"。

皇帝常命令宦官出外买办物料,名为"买",实近于"夺"。宣德时,御史弋谦就说:"名称买办,无异白取"。景泰时,给事中杨穟劝谏皇帝慎重买办,认为不急之需当禁,如宫内实有缺乏则须"均平买办"。成化时,给事中成实说:"和买于市,人甚苦之",要求宪宗谕令以"宜依时价收买"。通过上述言论可见,宫廷买办所给付之款项多不抵物料之实际价值,虽然存在天子富有四海的论说,但是具体于现实,臣还是主张民有私产,因此皇帝不当任取民物、民财,此种情形被视为弊政。

今日关注
更多
阅读下一篇

70多年前德国豪华游轮被苏联击沉,遇难者是泰坦尼克号的六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