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君臣冲突基本形成,那么对民本观对明朝来说又有怎样冲突呢?

2021-08-03 10:11     360kuai

导语:明朝君臣冲突基本形成,那么对民本观对明朝来说又有怎样冲突呢?

明代君臣冲突之基本面貌已在第一章中做过说明,那么,臣不惜性命与皇帝发生冲突,所争为何?本章旨在分析君臣在政治理念层面的分歧。通观臣批评皇帝的言论,无论在财用,抑或礼仪之争中,援以为立论根据者皆以"民"为关键词,一再陈说的利害,亦大致在"君--民"关系范畴内展开。在皇帝一方,也一再强调重民、爱民的立场。君臣双方关于"民"的重要性的定位,看似一致,那么,以"民"为落脚点,具体于民生、民风等内容的君臣冲突又何以一再发生呢?为回答上述问题,有必要在皇帝、朝廷、民三者互动关系的视角下,对君臣双方的君民观展开深入研究,从而揭示出导致君臣冲突发生的原因。

民,亦称小民、生民、百姓,在古文语境中,有时亦以"天下"指代。民本,作为一种政治理念,以立君为民为基本的要点。这种思想由来已久,自上古有国,有君以来,民即被视为政权能否稳定存在基础条件。《尚书》云:"民以邦本,本固邦宁"。其中虽未涉及君,然君系于邦,邦作为统治秩序的抽象表征,此中已经含有君与邦之存亡,要在于能否得民的寓意。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学术不同,但是在重民这一问题上,是共识性的。商鞅说:"尧、舜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位天下也"。《吕氏春秋》云:"主之本在于宗庙,宗庙之本在于民"。慎子说:"故立天子以为天下也,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