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宗室和世爵明显受到优待,养廉银推行后京官更显得薄俸(11)

2021-10-10 16:59  360kuai

(2)发给养廉银的标准,不以官员的品衔衡量,而是按职官地位的轻重和事务繁简而定,即使同一职务的总督,其养廉银不一样,高的可到20000两,最低只有13000两,最高和最低相差7000两(按据《清朝文献通考》载,最高的两江总督养廉银达到30000两)。又如同为七品知县,养廉银也有400到2000 两的不等之数,高低之间的差距更大。这种以事务繁简来规定俸禄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比笼统地以品级定数,更显得合理些;

(3)发给养廉银的重点是地方行政官,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为临民、治民之官,诸凡钱谷赋税,刑狱审理,以及朝廷政教的推行,都得通过省府州县,事务最繁最重;另一方面亦是考虑到,在官员队伍中,若是将这些直接经手钱粮、刑名人的养廉工作做好了,那么贪赃舞弊之事就能相应减少,有利于整个吏治的好转,对稳定基层统治秩序,也大有好处。清官贫穷的原因和一两银子换到现在到底值多少钱?

1、清官贫穷原因

清代官员的俸饷,虽然正俸严重偏低,但比较核实,加上后来的养廉银,这就超出明代的水平了。最大的问题是拨给各级政府的公费银太少,常要通过官员捐俸的办法来解决,而清代幕客、长随等人的数量又相当庞大,要吃之于官,用之于官。这样,即使有超出正俸几倍几十倍的养廉银,也往往不够开销,造成"陋规"问题始终难以解决。

及至清末咸丰、同治以后,因国家财政困难,裁削各项经费,同时也影响到官员的俸银。如咸丰七年(1857年),清廷以"军需孔亟,自督抚以至州县各裁减养廉以佐兵饷",几十年来未予"赐复",官员们便"借口于养廉不足,肆行侵渔",再加上其它政治上的原因,吏治亦因此更加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