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以停火快一个月了,伊朗方面才放出消息,原来当时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也在以色列的空袭中受伤了,差点性命不保。
(原来佩泽希齐扬也在袭击中受伤)
根据伊朗媒体的说法,佩泽希齐扬是在以色列的一次空袭中受伤。
袭击发生在6月16日上午,也就是伊以冲突发生后的第三天。当时,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正在德黑兰西部一处地下防空设施内举行会议。
包括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伊朗司法部长穆赫辛尼·埃杰伊在内的多位伊朗高官,都参与了会议。
收到情报的以色列空军动用6枚导弹,袭击了该处建筑。
伊朗媒体认为,以色列这是试图重现"暗杀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的成功。
当时,纳斯拉鲁也是在贝鲁特南部的一处指挥掩体中,被以色列投掷的85枚导弹和制导炸弹暗杀。
此次袭击还造成其他十余名真主党高层死亡,包括伊朗驻黎巴嫩革命卫队指挥官。
不过佩泽希齐扬就要"幸运"得多了,以色列的6枚导弹只是瞄准了该建筑出口。
袭击发生后,楼层电源被切断,佩泽希齐扬等伊朗官员通过事先准备好的紧急舱口逃生。
佩泽希齐扬正是逃生过程中,造成腿部受伤。
(以色列击中佩泽希齐扬举行会议的大楼)
不过奇怪的是,袭击是在6月16日发生,距离今天都快过去一个月了,怎么佩泽希齐扬当时不说,到现在才说?
更诡异的是,佩泽希齐扬在当时不说,就说明他们想瞒下来,可为什么现在又不瞒了?
佩泽希齐扬这么做,恐怕有几个目的。
一方面,当时伊以冲突还在进行当中,还有升级之势。改革派出身的佩泽希齐扬,不希望看到冲突升级。
如果他当时说出自己也遭到袭击了,又不下令反击,很可能就会被国内民众打上"软弱无能"的标签,动摇他的执政地位;
可若是他下令反击,必然又会更进一步升级事态,这不是他想看到的局面,所以选择了瞒下来。
另一方面,佩泽希齐扬的伤势可能本来就不重,他说不定只是在逃生过程中,不小心扭伤了脚,或是因为落石、坠物而砸伤。
毕竟我们知道,伊以停火不久后,佩泽希齐扬还亲自出席了国葬。如果他伤势严重,必然会在当时被看出端倪。
佩泽希齐扬瞒下这事,就能在国内营造,以色列针对的都是伊朗内部的保守派势力、伊斯兰革命卫队,与他们改革派关系不大,从而证明改革派的执政理念对伊朗国内的发展有利,争取民意对改革派的支持。
那为什么佩泽希齐扬现在又要公开遇袭受伤的消息呢?
(伊以冲突结束,佩泽希齐扬公开露面过几次)
一是伊以冲突毕竟已经结束,这时候说出来,不会再激化局势,反而还能向伊朗人证明:其实他跟大家一样,都是以色列的眼中钉。
我们知道,伊以冲突期间,以色列暗杀了多位伊朗高级官员,甚至包括哈梅内伊本人,也上了"暗杀名单",然而以色列方面唯独没提过暗杀佩泽希齐扬,连句威胁都没说过。
这也让伊朗国内民众猜测,佩泽希齐扬是不是有问题?难道有"亲以""通以"的嫌疑?
再加上,伊以冲突结束后,伊朗死了那么多高官,现在也到了伊朗内部权力重组的时候。
佩泽希齐扬在这时爆料自己也曾遭到以色列的袭击,就能打消伊朗内部、伊朗民众的质疑,从而为自己在最新一轮的权力重组当中,捞取更多的政治利益。
所以说白了,佩泽希齐扬这一出,就是在灵活运用他受到袭击这事,为自己争取到最大的政治利益。
至于以色列当时是不是真的针对他进行了"斩首行动"?那还真难说。
毕竟以以色列暗杀手段的凶狠程度,如果他们真的想要佩泽希齐扬的命,又怎么会只轰炸建筑的某一处出入口?
以色列连哈梅内伊都想暗杀,难道还怕炸死一个佩泽希齐扬会让局势失控吗?
(以色列连哈梅内伊都想杀,却放过佩泽希齐扬)
佩泽希齐扬此时才公开自己曾在以色列袭击中受伤的消息,显然并非偶然。
在伊以冲突最激烈的时刻选择沉默,是为了避免局势失控,也为了不让自己的改革派形象受损;而在冲突平息后突然爆料,则是为了在伊朗国内的政治洗牌中抢占道德高地,洗清"亲以"嫌疑,同时巩固自身权力。
以色列发射那6枚导弹,究竟是"精准威慑"还是"象征性警告",如今已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佩泽希齐扬成功将这次"受伤"转化为政治资本--既向国内民众证明自己并非"以色列的盟友",又向保守派展示了自己的"抗以"立场。
这场"延迟曝光"的戏码,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计算的政治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