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初年,宋太祖开始开科取士,宋朝开国的第一榜只有十九人而已。而到了宋太宗时期,第一榜便取士500多人,第二榜取士150多人,人数是宋太祖时期的十倍之多。科举取士一方面大开文士之风,另一方人数增多也增加了进士们升迁的难度,因此同一届的考生往往会结伴春游,拉近一下感情,好以后相互提携。这是结党之风的雏形,只是宋太祖一朝的进士官普遍都不大,所以也就没有形成党争之势。
宋太宗赵光义时期可截然不一样,宋开国时期的功臣大多已经去世,需要新的血液力量充实朝廷官员,只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新人。在宋太宗第一榜的状元吕蒙正,后来当了宰相,太平兴国三年榜上的第三名赵昌言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探花冯拯更是宋真宗、宗仁宗两朝的重臣。还有后来的龙虎榜就更加的出名了。
这里必须说的就是太平兴国三年榜上的赵昌言和胡旦,他们以同年领袖的身份领导了这一年的进士们,逐步形成了一股新的政治势力。胡旦是这一年的状元,他个性鲜明,不愿意屈居人后,在官场上一直努力晋升为相。在任职左右拾遗的时候,他上书言事攻击时政惹怒了当时的宰相卢多逊和赵普,被外放任职地方官。赵昌言则一直官运亨通,仕途顺利。赵昌言后来推荐胡旦回京任职,担任知制诰,这样朝中就形成了赵昌言、胡旦、董俨、陈象舆四人为首的结党议事。他们自命清高,抨击时政,甚至还预谋在端拱元年敲登闻鼓,控告当时的宰相李昉失职,实际上这群人就和现在的愤青有点相似,看什么都不顺眼,都想发表一下高论。赵普上台以后,立马把这四人外放任职,如果不是太宗爱惜他们的才华,恐怕她们四人早就被赵普找个借口整死。而太平兴国三年的结党之势就此被赵普阴差阳错的扼杀在了摇篮之中,他们再也没能重新形成结党之势。
"龙虎榜"寇准开启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