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上述的事情,向皇上禀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上书的王宾是张逊的亲信,张逊与寇准历来不和,常常因为政见不同争论不休,廷争自然不少。太宗为了平息整个事件,就把张逊外调,再说这个"迎马首"事件本来就是来路不明,没有证据,不至于罢免两府高官。但是寇准认为张逊故意诋毁他,张逊也不退让,两人便在朝堂争论起来,仁宗一气之下贬了张逊外调,寇准罢免职务。
这次廷争没多久,寇准在淳化五年被调任京城,任参知政事。当时的宰相是吕端 还有两名参知政事是南唐降臣张洎和名声不太好的李昌龄。这四人寇准办事能力强且人比较霸道,所以基本由寇准说了算,其他人也不计较。寇准提拔官员的时候完全以自己喜好为准,寇准与他的政敌冯拯发生了仁宗朝的第一次政治冲突。冯拯认为寇准提拔官员标准不公平,就上书仁宗皇帝,寇准则认为标准没有不合适的地方,都是和宰相商量后决定,因此在朝廷上争论不休,这次的廷争就这样发生了。最后的结局是寇准被罢官,自此以后寇准就和冯拯结下了梁子。
寇准的行事风格极为高调,说话从来不拐弯抹角。景德元年,辽国入侵北宋,寇准劝说皇帝御驾亲征,而王钦若认为辽国势大,应该避祸于南方。寇准认为: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斩之!这样一句话让王钦若记恨寇准一辈子。寇准的树敌还没有结束,在整个景德之役和檀渊之盟期间,就是寇准和诸多大臣交恶的时期。首先他和老冤家冯拯因为真宗是否亲临前线之事发生摩擦。同时,寇准还得罪了曹利用,二人之后在两府矛盾不断,所以在之后的"寇丁之争"曹利用果断的加入了丁谓的麾下,全力攻击寇准。
"寇丁之争"开启北宋党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