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芯之母”黄令仪走了,曾创办华科大半导体专业(2)

2023-04-25 10:47  长江日报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净祖国身上的耻辱"

1962年,随着国家制定了调整方针,对半导体专业进行了调整,黄令仪按应届毕业生分配到了中科院计算所二室101组(固体电路组)工作。1965年,为了突破"两弹一星"中的瓶颈,国家开始成立计算机所二部,专攻微型计算机和三极管等项目,这是中国第一个芯片研究团队。在缺资料、缺设备、缺人才、缺材料的情况下,她带领团队呕心沥血成功研制出半导体三极管。

1966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空间计算机成功问世。1973年,中科院决定研制大型通用计算机,作为集成电路上的载体,芯片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国家科技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黄令仪和她的团队,为了能够尽快研制出性能稳定的存储器,一步一步开始突破,他们研制的芯片也即将到达世界先进水准,1978年赢得了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1984年,晶体管研发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中国的集成电路和芯片发展已经无限逼近于世界水平。

1989年,黄令仪受邀参加美国的国际芯片展览会,偌大的会场里,她跑遍了展台却没有发现一家中国企业,她在日记中写道:"琳琅满目非国货,泪眼涟涟。""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净祖国身上的耻辱。"

十年耻痛今宵去

芳草天涯迷人还

1990年,黄令仪开始潜心钻研各种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两个发明专利获批。2000年,她被推荐参加在德国纽伦堡召开的国际发明专利博览会。

"大约全国去了32人,别人摊位是一个公司,我们则是一个国,摊位小而拥挤,但毕竟突破了'零'。"黄令仪曾在自述中写道,"归国的大巴走了约一半车程,被通知我送的专利被评为银奖,高兴之余,写了几句歪句:神州之尊重泰山,赤子荣辱轻鸿毛;灵台无计四十载,不觉青丝已成雪。纽伦堡夜星光灿,启明银座落中华;十年耻痛今宵去,芳草天涯迷人还。"

"但是兴奋之余,定下心来,仔细一想:芯片做出来了,没有用,锁在抽屉中,得了奖,又怎样?它只是一张纸。"为了让"纸"变成真正落地的技术,2001年,65岁已经进入了退休生活的黄令仪加入中科院龙芯研发团队,成为项目负责人。

2002年8月10日,我国首款通用CPU"龙芯1号"研制成功,真正打破了国产计算机无芯可用的历史。在黄令仪等芯片人的不懈努力下,"龙芯3号"等一大批国产高性能芯片应运而生。复兴号高铁实现了百分之百的国产化,歼-20等先进军事装备配套了相控阵雷达,换上了中国自己的"心脏"。北斗卫星也装上了中国芯,彻底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

2020年1月,黄令仪获中国计算机学会女性科技工作者夏培肃奖。中国计算机学会的获奖理由写道:"黄令仪研究员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在研发一线,参与了从分立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到通用龙芯CPU芯片的研发过程,为我国计算机核心器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