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的实力是朱元璋的数倍,最后却败给了朱元璋,有一个原因起决定性作用(4)

2024-05-06 12:23     360kuai

关于陈友谅的惨败让人感到很是意外,第三次东征时,他率领50万大军,为何围攻南昌三月不下?为何对战数量远远少于自己的朱家军,却遭遇惨败?原因何在,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不难看出,陈友谅的50万大军只是貌似强大,而实际战斗力已远远不如从前,陈友谅二次东征时出动的是自己的嫡系精锐,也就是当年跟随倪文俊打天下,又跟随自己攻占江西和皖西南的老兵,而这支队伍在龙湾之战中几乎损失殆尽,逃回汉阳后,重建的50万大军都是从两湖地区征发的民夫,大多数都是没有参加过战争的新兵,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水战的经验几乎没有,而在一年内赶制出来的几百艘战船,虽然船型高大,但质量无法保证,而朱家军的战船虽然船型偏小,但坚固的多,原本陈友谅的大船可以采用直接撞击的战法一举击溃朱元璋的小型战船,但陈友谅的新军不习水战,而且战船的质量也不行,这也是陈友谅为何采用铁锁连舟这一下策的原因,这也是陈友谅鄱阳湖惨败最直接的原因。

一场战役的成败,可以有战术、军队战斗力等诸方面的因素,但战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后勤保障体系的配合,以及决定后勤体系的政权组织能力,这点朱元璋就做得比较好,他深得他的前辈、也是他的偶像刘邦的真传,而陈友谅方面从徐寿辉起义到陈友谅覆灭,长达十三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建立起财税和练兵体系,以至于一场大败之后再无后备军队,军队所需的后勤物资也要从富家大户那里强征,自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也失去了民心,而朱元璋集团从占领南京起,就实行了"广积粮、缓称王"之策,让各地军队屯田产粮,并建立卫所制雏形,物资供应和练兵体系在争霸战争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再有就是内部成分、派系山头的问题,徐寿辉集团是由南方系白莲教形成,在起义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多个派系,徐寿辉充当的不过是共主的角色,也就是和后来的洪秀全、蒋介石的情况差不多,多个山头势必导致实力分散,这也是陈友谅二次东征时只能调动自己的嫡系部队,其他山头出工不出力的原因,另外内部权力的争斗也带来了大量的内耗,诸如财税、练兵之类的政策也无法施行,此外陈友谅明目张胆的弑杀共主,也引发了其他山头的不满,二次东征大败后,赵普胜遗留的势力由傅友德率领,投降了朱元璋,江西的胡廷瑞也投降朱元璋,没有救援被围困在汉阳的陈友谅,而四川的明玉珍更是封锁三峡,自立为王,而朱元璋一方,在其成为首领后,很快就凝聚了整个集团的力量,在随后的扩大地盘过程中,尽管不断有新势力的加入,但朱元璋能运用权术,很好的把新势力消化掉,没有让他们成为山头,比如常遇春、巢湖水师廖氏兄弟、投降而来的付友德、胡廷瑞等,都没有形成气候,貌似弱小的朱元璋,其实背后是一个高度集中的集体,而看似强大的陈友谅,背后却是一个山头林立、一盘散沙的二流政权,其兵力征调、财税和后勤保障体系都没有建立起来,这样的政权注定不会太长久。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