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为什么蒋介石一再强调“攘外必先安内”?(5)

2024-01-26 10:22     汗八里文艺之声

读书笔记:为什么蒋介石一再强调“攘外必先安内”?

日本的“缓和”,大概率有石原莞尔的“吹风”

“天真”的蒋介石似乎信以为真,一度得出了“乐观”的结论。1934年3月7日,他在南昌作《中国之外交政策》讲演时说:

  • 日本侵略中国,乃坐于中国之不竞,纯粹由于吾人之不能自立自强。
  • 中国何日能统一安定,发愤为雄,予信不仅东北失地必能归还,而且日本以所处地位环境之孤危,及与中国民族血统之相近、历史文化之关切、更素念中国为王道文明之国家,必然乐于依附,随我而竞争于国际大舞台也。
  • 故日本之于中国,正所谓‘抚我则后,掠我则仇’,终非我最后最大的敌人。

在他看来,日本侵略中国,归根结底还是“自己不争气”。一旦中国能“自立自强”,“东北失地”也“(日本)必能归还”。

读书笔记:为什么蒋介石一再强调“攘外必先安内”?

在蒋介石看来,最棘手的敌人不是日本,而是中共和红军

在蒋介石的日记中,也能看到类似的话。

  • 1934年11月21日:“季陶言只要中国能争气自立,则日本必为我良友,决不敢驾乎我之上。”
  • 1935年1月的“本月反省录”写道:“倭寇态度似可渐缓和,或有交还东北主权之可能。”

至于1934年12月20日,在《外交评论》上发表那篇由蒋介石口述、陈布雷执笔的长篇文章《敌乎?友乎?》,更是让人“惊掉了下巴”:

  • 中日两国历史上、地理上、民族的关系上,无论哪一方面说起来,其关系在唇齿辅车以上,实在是生则俱生,死则同死,共存共亡的民族。
  • 究竟是相互为敌,以同归于绝灭呢?还是恢复友好,以共负时代的使命呢?
  • 这就要看两国、尤其日本国民与当局有没有直认事实、悬崖勒马的勇气,与廓清障蔽、谋及久远的和平。

日本与中国,到底是“敌乎?友乎?”答案很快就要揭晓了。

中日关系急转直下

1935年5—6月间,日军以“两名亲日媒体人被暗杀”和“抗日义勇军孙永勤部退入关内”为由,向国民政府发难。

与此同时,天津驻屯军参谋长酒井隆,先后向何应钦提出了“罢免河北省政府主席于学忠”和“将中央军和国民党党部撤出河北”、“禁止全国排日活动”等要求。

7月6日,何应钦复信天津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承诺”同意酒井隆提出的要求,这便是传说中的“何梅协定”。

正亲自指挥对中央红军的追堵的蒋介石,可谓大受刺激。他在5月30日和6月10日的日记中分别写道:

  • “倭寇紧逼,只有以缓处之”
  • “为河北军队之撤换与党部之撤销,悲愤欲绝,实无力举笔覆电。妻乃下泪,彻夜未寐”

不过,话说得再狠也无济于事。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