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为什么蒋介石一再强调“攘外必先安内”?(4)

2024-01-26 10:22     汗八里文艺之声

日军越过长城后,面对的是无险可守的开阔平原,北平(北京)已被三面包围。

蒋介石在日记中也写道:“接何(应钦)黄(郛)来电,惶惶如不可终日,甚欲放弃北平。”可即便如此,他仍不从南方再抽调一兵一卒北上支援。

微妙的是,日方忽然由武官藤原出面,邀约平津地区负责人黄郛到其私宅密谈。那么问题来了,这么日本人突然想起来谈判了?原因主要是两个:

1)日本势力立足未稳

日本控制的东北三省和热河,总面积达128.5万平方公里,是日本本土面积的3倍。自“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一直在激烈反抗,野心勃勃但国力有限的关东军,需要用一些时间来“巩固”新占领区的统治秩序,因此需要暂时“战略收缩”。

读书笔记:为什么蒋介石一再强调“攘外必先安内”?

30年代初的东北“抗日义勇军”

2)华北各省,并非日本独霸的势力范围

倘若操之过急,势必会引起欧美列强的强烈反应,一旦“惹毛了”诸列强,日本可就不妙了。

不过,南京政府可没“想那么远”,一看日本率先提出“停战”,几乎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5月24日,蒋介石致电何应钦等人,“事已至此,委曲求全,原非得已,中正自当负责。”5月30日,国民政府与关东军签订《塘沽协定》。

坦诚说,这根本就不是谈判,而是单方面的“命令”。就像关东军代表冈村宁次所说的那样,中方对草案只能回答“诺”与“否”,不容修改一字。

读书笔记:为什么蒋介石一再强调“攘外必先安内”?

中日签署《塘沽协定》

协定的内容中,最重要的是两条:

  • 日军撤至长城一线(标志着国民政府,必须默认日本占领东三省和热河的事实);
  • 中国军队不得在冀东地区驻守(为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做好了铺垫)。

南京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能书面承认“满洲国”和割让“东北四省”。

《塘沽协定》签订后,蒋介石在日记中“自责”道:

  • 昨日停战协定,在塘沽签字,事实上未有过,而文字实令人难堪;
  • 代表之无能,与前方之怯懦,不胜惭惶;
  • 然而彼既签字,则我不能不负责自任,勿使敬之(即何应钦)更加为难也。

基于“休养生息”和“厚积薄发”的考量,截止至1935年初,日本的侵华活动有了很大的“缓和”。

  • 大规模的武装进攻暂时停止;
  • 关东军从山海关、古北口等长城要隘撤出,东北和关内实现了通邮和通车;
  • 中日两国从原来的公使升格为大使。

与此同时,日本人还大灌迷魂汤,一直把“中日提携”和“经济合作”挂在嘴边,扬言“今后欲打破中日问难关”。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