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军队的实力
正是因为赵匡胤以武将的身份登基为帝,他才对军事指挥官充满不信任,于是他连自己原来的伙伴都遣散回乡了。这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对赵匡胤来说,最大的危机在于内,他自己本人政变上位,唐末五代是中国历史上,军人政变上位,节度使灭中央最严重的时期,以当时的制度来讲,不管是地方节度使,还是中央禁军,军事长官总能掌握军政财三权,非常容易政变。所以宋朝大力实施文官制度,疯狂限制武将权利。这才让中原政权稳定下来。赵大本人武将出身,篡位黄袍加身,他本人对于这一套非常熟悉,可以说后来一生都在致力于怎么限制武将权利。
在这种情况下,打契丹即使输个一两仗也不会动摇国本,但要是精锐尽出,一旦偶有不利,屯兵攻坚,后方大将政变,自己回师平叛,那打成啥样就不知道了。赵大是被部属推着黄袍加身的,虽然是表面文章,但当时他对部属的控制力肯定没那么强。
所以,赵匡胤在北宋的对外策略就是"怂",专捡软柿子捏,力求别出事,只打胜仗不打败仗,同时利用对外的胜利,建立自己对国内的威望,进一步清洗和整顿国内的资源和势力,加强对国内的控制。毕竟在他之前,北周五代,前秦符坚,这样被部下取而代之的例子太多了。他死在自己人手里的几率比死在外族人手里的机会大的多。
其实对于中原民族来讲,这样的策略不一定是错的,久分必合,久合必分,很多事情要具体问体具体分析。五胡乱华是一场大的劫难,但其根本是八王之乱,是皇室内部的纷乱导致内战,最后才招来灭顶之灾的。在此之前,无论是两汉还是三国,都很好的对周边的少数民族确立了压倒性的优势,但从汉末到西晋亡,150年间中原人内部内战不断,极大的消耗了中原政权的力量。之后一直到隋唐,才又重新恢复。而从晚唐开始,五代十国,将近百年的时间,中原征伐内乱不断,和当初十六国时期的局面相似,最重要的是确保中原政权的稳定,宋即使再弱,也可以确保整个中原连成一片不被吃掉。如果宋朝陷入内乱自相攻伐,契丹趁机南下,很可能整个秦岭淮河以北都不会是中原人的了。整个宋朝都重文轻武,因此,当时的宋朝没有多少像样的大将可以用。而在明朝建国之初就有大量的知名将领。兵强马壮,势不可挡,将军和士兵都充满了干劲,开辟了新的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