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总督刘策兵亦至,令其守密云。"崇祯二年十一月已丑《怀宗实录》
"保定总督刘策兵亦至,令还守密云。"崇祯二年十一月已丑《崇祯实录》
"令刘策着还镇,调度诸将,分信防守密云。"《崇祯长编》
明朝朝野对袁崇焕战守布置非议甚多,孙承宗更指出集中兵力紧守蓟州三河一线为要务,否则敌人越蓟州三河则可直扑北京。事实证明,由于保定兵和昌平兵的远去,蓟州防备兵力严重不足,连起码的侦防也做不到,结果皇太极轻易越过蓟州直趋北京,袁大人直到十一月初十四才发觉方提兵追赶,被朝廷寄与厚望的蓟西防线竟不经一战便完全失效。在崇祯得知蓟西防线不战而被越过以后已经对袁大人失望之至,怒斥道:"不先行侦防,任胡骑逞狂!"所以,后来才罗列了袁崇焕以上等等的诸多罪状。
袁崇焕罪名之六"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明朝自于谦起就立下了援兵不得擅进京城的规矩,而袁崇焕带着和后金议和的喇嘛僧,还要坚请进入京城,这不是给"擅款"找口实吗?而且后金酋长皇太极根本就没有议和的诚意,作为各路大军的统帅,在后金军已经攻打和劫掠到京师的时候,袁崇焕还想着"议和",这不荒唐吗?其裹挟喇嘛僧坚请入城不是"议和"又为了什么?而在袁崇焕下狱以后,其部下居然哗变,连朝廷和皇帝的命令都不听,只看袁大人的手书,这完全是养私兵的表现。
另外,明朝官方给袁崇焕的定性文件中,把袁大人出关以后为后金张罗的一切都包括进去了,但就是没有"通敌"、"谋叛"等字样,丝毫没有提及那个虚构的"反间计"足以说明那个"反间计"是满清御用文人胡诌的,崇祯因袁大人的作为剐了他并不奇怪。("通敌"罪名系满清乾隆酋长时期官修《明史》虚构)
请问,其中哪一条哪一款是冤枉了袁大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