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在北京保卫战中的表现更是让崇祯看得生气,关宁军居然在北京城下临阵退避,"承胤竟徙阵南避",幸好京营明军出击才击退了后金军,京营明军伤亡了数百人,袁大人用巨额银饷堆砌出来的关宁军居然连京营都不如,而袁大人下狱以后竟然还哗变……
袁崇焕罪名之二"专恃欺隐":--"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必不令敌越蓟西"、擅杀毛帅,这些不算是欺隐吗?
崇祯皇帝在袁大人上奏要开马市后认为这是以粮资寇,于是连发诏书斥责曰:"据报西夷市买货物,明是接应东夷,藉寇资盗,岂容听许?" 袁大人抗辩提到蓟门防御但重点却是开马市,袁大人的核心意思是若不开马市"万一夷(喀喇沁)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同时,袁大人还保证他接济的这些蒙古部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但崇祯驳回袁大人的上疏,崇祯强调:"西夷通奴,讥防紧要。奏内各夷市买布帛于东,明是接应,何以制奴?着该督抚严行禁止。"可袁大人还是置若罔闻。
而当时蒙古部落在辽东镇为后金筹集粮食已经不是新闻,崇祯知道这个事情,只是不点明而已,但袁大人却"专恃欺隐"到置若罔闻地步实在是过分了。《明史记事本末补遗》记载:"翰林院编修陈仁锡使辽东,未出都,报建洲兵十万攻宁远,及抵关不见一骑,问之,曰往朝鲜矣。抵南台堡,知朵颜束不的为插汉卖买妇女,为建洲积谷,宁远武进士王振远陈国威入谒仁锡。曰:束不的居关外,阳仇插汉,其实妮之,又建洲娴也。驻宁远关外者六七千人,此地间市止二千人,卒不及备,可夜掩而杀之,傅介子所以斩楼兰也。建洲哨在束不的部内计四百余人,不将弓矢,……"朵颜束不的部早在1627年就投降后金了,1628年九月崇祯争取过一次,但失败,而1629年三月,该部派出两千人的队伍来宁远买粮食,其中还有四百满人谍哨,不是为后金买粮食还能干什么?
另外,明朝设立的以都察院为主体的、自成体系的专门监察机构,号称"风宪"衙门。明又升都察院的品级,设左右都御史为主官,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次之,都御史号称"总宪"。袁大人的头衔是:"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是个正二品风宪官。但《大明会典》规定:"凡调度军马、区画边务、风宪官皆无得干预。其相见相待之礼、尤须谦敬。如总兵镇守官有犯违法重事。须用体复明白、指陈实迹、具奏请旨。不许擅自辱慢。其军职有犯。具奏请旨、已有定例。风宪官巡历去处、亦须以礼待之。"袁大人斩杀在敌后坚持抗清的边帅毛文龙不请旨怎么不是"欺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