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十五年(1355 年)郭子兴病死,朱元璋就成了这支队伍的统帅。他接着率领大军渡过长江,并于第二年攻占集庆(今南京),改名应天府,作为自己的根据地。朱元璋虽然在实际上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他并没有马上称帝,而是仍然「用龙凤年号」,自己只是称吴国公。
朱升这时向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策略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他按照这种思想,令将士屯田,尽力兴修水利,以保证军粮供应。因此,朱元璋的势力很快壮大起来,成了一支与群雄逐鹿中原的劲旅。
这时,北边的元政权还在进行垂死挣扎,各地还有一些与农民军为敌的地主武装,有的地主武装还颇为强悍。除此之外,与朱元璋政权并存的割据势力还有数支,而对朱元璋威胁比较大的是陈友谅和张士诚。
陈友谅原是徐寿耀的部下。徐寿耀是长江上游的红巾军首领,在蕲水(今湖北浠水)称帝,国号「天完」,年号「治平」。后来,陈友谅把徐寿耀接到江州(今江西九江),不久便把徐寿耀杀掉,自称皇帝,国号「汉」,年号「大义」。他拥众数十万,与朱元璋展开激烈的争战。
张士诚以平江(今江苏苏州)为都城,自称诚王,国号「周」,年号「天佑」。他不属红巾军系统,对元政权时降时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