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先易后难"的战略思想实际上最早是由后周重臣王朴在他的《平边策》提出来的,后周世宗本人是认可这种战略方式,赵匡胤在后周时就跟随周世宗参加了攻打南唐的战争,经过三年苦战才获得南唐的淮南十四州,可见,"先易后难"中针对先打哪一个国家确实还需斟酌,南唐毕竟是十国里面的第一大国,就"先易后难"得战略方针里面,先打南唐显然是比较吃力的,这一点赵匡胤作为攻打南唐德参与者是有清醒认识的,所以对于进攻目标、顺序他也做了重大调整,即"先取巴蜀","次及广南、江南",因此得以在统一南方过程中进展顺利。
同时,南方少历战事,百姓安居,且沃野千里,富裕程度要高于北方,战时粮饷军饷还要仰赖于南方,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先富后取"思想,平定了南方诸国,则国用所需皆有,有了强大的财力物力做支撑,北宋才有可能集全国力量对付契丹。
赵匡胤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是符合当时南弱北强的情势的。不过,在北宋渐次完成对南方的统一的同时,辽国(契丹)的国力也开始达到了其鼎盛时期,宋初多次进攻北汉都因为辽国出兵相助而不得不撤兵。北宋一直到统一南方之后才充分利用江南、巴蜀的人力物力,集中全力北征,最后才迫使北汉投降,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混乱时期。
严格来讲,后周世宗柴荣采取的也是"先易后难"的策略,只是没有宋太祖赵匡胤做的那么彻底,后周和北宋的心腹大患都是实力极其强大的辽国(契丹),从笔者的个人角度看,显然赵匡胤"先易后难"的战略思想更符合实际,后周和北宋,在短时间内是无法解决辽国问题,甚至收回幽云十六州都面临着很大的阻碍,与其跟辽国在长年累月的征战中自我消耗,莫如先平定南方再集中全力对付辽国,这应该是当时最为明智和有前瞻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