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杨蓉】
美国《纽约时报》19日援引多名美国总统特朗普现任、前任顾问和身边人士说法披露称,尽管达成任何协议都可能遇到重大障碍,但特朗普希望在其第二任期与中国达成更广泛的协议,而不仅仅是重新调整贸易关系。有消息称,其中一个预计引发特朗普团队内部分歧的想法是,他希望让中国在美国进行大量投资。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20日对此回应,中方已多次就中美经贸问题阐明立场,贸易战、关税战没有赢家,损害的是各国人民的利益。"我们坚决反对美方单方面加征关税的做法,双方应通过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对话与协商解决各自关切。中方将继续采取必要措施,坚定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19日,特朗普在从佛罗里达州前往白宫的飞机上表示,他"有可能"与中国达成一项新的经贸协议。《纽约时报》同日报道称,一名前官员和一名知情人士向其透露,私下里,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财政部长贝森特和亿万富翁马斯克等顾问一直在"鼓励"特朗普"使用直觉",告诉特朗普他有能力达成一项重大协议。
按照特朗普首个任期对华贸易外部顾问、美国哈德逊研究所中国战略中心主任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的说法,特朗普团队的"内部讨论已经开始"。曾被特朗普视为他在中国问题上的"主要权威"的白邦瑞还称,特朗普"几个月前告诉他,他希望与中国达成一项对双方都有利的协议"。
不过,《纽约时报》也分析,美中究竟是就此走向更紧密的关系,还是陷入冲突,很大程度上还将受到特朗普本人"多变倾向"的影响。
报道提到,特朗普向来对美国选民标榜自己是一个"交易撮合者"。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前特朗普政府白宫官员马修·特平(Matthew Turpin)看来,特朗普想要在与中方的谈判寻求对美国有利的新安排,这并不意外。"他随时愿意达成协议。"特平说,但特朗普"不想做他认为不好的交易"。
当地时间2025年2月1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与记者交谈 视觉中国
据悉,目前特朗普政府尚未确定希望从协议中获得什么。但有知情人士向《纽约时报》透露,最终可能会主导对华谈判的贝森特和卢特尼克,正在考虑一些在他们看来可以"重新平衡贸易"的提议,包括由中国在美国进行大量投资,大量购买美国农产品、飞机和其他商品,以及解决所谓的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的相关安排。
其中,欢迎中国工厂到美投资这一点尤其可能在特朗普政府内部引发分歧。以所谓"国家安全风险"为由,美国各级政府、国会对中资在美收购科技公司和房地产越来越多进行审查、设置壁垒,包括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华尔兹和高级贸易顾问纳瓦罗在内的多名特朗普政府官员,更将中国投资视为"安全威胁"。
但房地产大亨出身的特朗普本身个性善变、又精于算计,对外国投资展现出更为复杂的态度。譬如,针对日本制铁(日铁)收购美国钢铁公司(美钢)一事,特朗普坚决反对美钢被纳为日企全资子公司,但"不介意"日铁持有少数股权。特朗普还称, 作为交易成立的条件,日铁必须进行大规模投资。
一名熟悉特朗普在首个任期内相关情况的人士称,特朗普曾在审查境外投资国家安全问题的会议上对情报部门的评估提出不同意见,主张如果价格合适,就应该向中国出售资产。
事实上,特朗普竞选期间曾称,他将对中国车企在墨西哥生产、出口的美国的每一辆汽车"征收100%的关税",但他"欢迎"中国车企在美国设厂,但前提是必须在当地招工。
"我会告诉他们,如果他们想在密歇根州、俄亥俄州、南卡罗来纳州建厂,他们可以。只要雇佣美国工人,他们就可以(建厂)。他们不能把中国工人派到这里来。"特朗普在去年3月在俄亥俄州的一次竞选集会上说,"……如果他们愿意这么做,我们就表示欢迎。"
在特朗普回归后,具有孤立主义色彩的"美国优先"政策高调回归并进一步加强。自1月上任以来,特朗普政府已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对所有进口钢铁和铝征收25%关税并取消对部分贸易伙伴的钢铝免税配额和豁免政策;决定对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计划对汽车、药品和半导体芯片行业征收25%左右的关税等。
针对特朗普当地时间19日称,他认为可能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一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20日回应表示,中方已多次就中美经贸问题阐明立场,贸易战、关税战没有赢家,损害的是各国人民的利益。"我们坚决反对美方单方面加征关税的做法,双方应通过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对话与协商解决各自关切。中方将继续采取必要措施,坚定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至于美国等方面炒作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论",中方已多次驳斥指出,美方所谓"产能过剩"不是市场定义下的结论,而是人为制造的虚假叙事,是美国搞保护主义、打压中国发展的又一例证;恐怕"过剩"的不是中国的产能,而是美国的焦虑。